Friday, June 13, 2008

新化老街

來到永康悌公司和她會合後,因為她家住新化,我們就選擇到新化用餐,可以順道讓Grace & Fen欣賞一下新化老街的風光。

新化老街跟我們熟知的大溪、湖口老街等,同樣有藝術裝飾的簡潔幾何圖樣。許多老街屋的介紹都將其稱為「巴洛克式風格」,而我自己也習慣這樣的稱呼,不過後來看一些文獻發現成大建築系教授傅朝卿的看法,他覺得台灣老街的立面裝飾是台灣獨有,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應稱為「台灣的街屋」。也許我也該去看看世界各地在巴洛克時期的不同建築風格,該可以更清楚感受屬於台灣自己的味道呢!不過我想傅老師的說法我還蠻贊同的,流行的時代就有一兩百年差距,只因為有些裝飾花紋我們就來套用,這種處理手法在現在建商廣告也很常出現,大家也沒真的去了解所謂 「巴洛克式風格」到底是什麼?不過我還是暫時繼續借用這詞彙。

在市中心區的新化老街,直到現在仍是鎮上最熱鬧的商業區,這條車水馬龍的中正路兩側,各式商店林立,提供鎮民良好的生活機能,48戶房舍分立兩側,但建築時間有點差異,一側為民國10年所建,另一側則為民國26年。

台灣有許多老街看起來的模樣都極為相似,主要就是因為大約在1910年時日本人執行街道改正計劃,許多城鎮的主要道路都在這個計劃下拓寬,迫使商家重建屋舍,而當時雖然是日本人統治,政治不是那麼自由但經濟穩定,再加上主要街道上有錢人多,大家也就紛紛蓋起了洋樓。

新化老街有一個極大的特色,由於兩側建築時間不同,相隔大約15年,正好反應出兩個時間點不同的流行;先建的一側,也就是永達醫院所在的一側,使用了許多巴洛克式、希臘、羅馬等建築語彙,女兒牆或是牆面都有比較多的精彩裝飾,但幾乎沒有陽台的設計。

而晚了10多年興建的對面街屋,建築時間為1937年,在1925年的巴黎博覽會之後,西方建築界開始流行所謂的「藝術裝飾式樣」,幾何圖式取代了花草、人物等具像裝飾,這排街屋正好反應這波流行,幾何圖形的裝飾讓立面顯得簡潔許多;另外,這排街屋蓋出陽台的情況也比較普遍。 不過感覺不到另一邊建築的特色,也許有許多拆除的或改建的,不像對面的看起來有整體感。

這些近1世紀的老屋中,永達醫院是其中最早蓋的建築,也是唯一的3層樓洋房,其他都是2層樓,其建築立面精彩自不在話下,可惜後人疏於維護,加蓋了鐵皮屋頂影響其美觀。我們第一次走過大家異口同聲說那鐵皮屋真醜,不過這好像就是我們面對新舊並存的一個難題啊!

2 comments:

helenna said...

沒錯
多了鐵皮屋
有些格格不入

Ruth said...

確實格格不入 不過屋主他覺得那是他的選擇

該說台灣在都市計劃上還沒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該如何立法 許多的問題包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