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5, 2024

滯留生 The Holdovers

2-3月每年的奧斯卡頒獎前的電影旺季。雖然已經沒有過往密集看電影,但在這季節也不能免俗地趕一下熱潮,多看一些電影。

原本以為就是這個怪異老師和一群沒辦法過節學生的互動,沒想到還來個轉折,出現一個聖誕節奇蹟,一個富豪父親開著直升機來把大部分學生帶走,最後他就只要監管一名學生。雖然我原本還蠻期待這有韓裔學生、有大富豪兒子,更多元的組合,可能造成的狀況愈多,好像也很有趣。不過後來聚焦在老師保羅漢納姆、學生安格斯塔利和主廚瑪莉蘭姆,好像更能夠看到他們深刻地互動。

三個人心裡有各自的傷,也用自己的方式面對傷痛,甚至不允許其他人來觸動他的傷,製造一個自己的『空間』。而這樣的「滯留」創造了一個環境,讓這三個人不得不去理解彼此的過去,或者是現在的處境。理解所帶來的,是更多的「諒解」。保羅開始看見眼前這個桀傲不遜的學生,其實受到原生家庭很大的影響,他很孤獨,同時也充滿憤怒。

安格斯也看見保羅的孤獨,他曾經有機會談一場戀愛甚至成家,可是他的性格,包括先天性的疾病使他身上始終帶著一種難聞的氣味,讓他自卑到寧可孤身一人與艱澀的學問作伴,也不與人交流;而喪子的瑪莉,她內心的創傷難癒,這兩個人雖然都不是度過佳節的最好夥伴,卻也為其排解了心裡的愁煩。

三個人中,我們會看見改變最大的是保羅,因為這麼多年來,他都只是在「教室」接觸學生,他看見的學生,是課堂的表現,是考卷上做錯的題目,是成績單上難看的評分,然而,幾天的相處,他放下心裡頭很多『規矩』、『標準』,讓自己的眼睛打開,看見安格斯的天賦,他聰明、機智、正直,重要的是,他富有同理,同時也善感。

《滯留生》整部電影最讓我感動的地方是,大家把自己內心的高牆一點一點拆除,怎麼把生命的繭一點一點解開的過程。改變,才是生命裡最美好的禮物,接受改變,讓生命有更多的可能。看起來好像不得不的犧牲讓安格斯可以繼續留在學校,卻更大的可能是他自己有勇氣去面對更寬廣生活的挑戰。


Tuesday, March 05, 2024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

有趣的主題,許多過去的文學作品裡的天馬行空,然後再影像世界裡展現,然後慢慢演進,誰也不知道這樣的事情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也可以呈現。只是現在我們享受這樣的奇怪詭譎,帶有一點百年孤寂那樣的魔幻寫實,卻又是創意前衛,我們跟著「貝拉」在電影裡走一段神奇之旅。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故事背景為英國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晚期,一名逃避丈夫虐待卻不幸身亡的女子貝拉,被科學家植入他胎中嬰兒的腦袋成功復活,心智就是孩童階段,也就跟著暱稱「上帝」的科學家生活,展現對未知世界充滿渴望;隨著她與放蕩律師私奔,她踏上挖掘自我的冒險,一種純然天真認知的面對性和性別的概念。正如飾演貝拉的艾瑪史東在接受 BBC Radio 4 電台採訪說道:「貝拉是完全自由的。她並不為自己的身體感到羞恥,甚至不知道如何為這些事情感到害羞或需要隱藏,也無法不沉浸在這個完整的的體驗當中。」

只是我們這大多數人都被社會化了,看著貝拉對這世界最初的體驗,是最原始的感官與歡愉,我們卻沒辦法像她這樣坦然面對最自然的感官感受,而且我們看到「性慾」和「金錢」也束縛不了她;當她學會了閱讀、學會了思考,反到是身邊的男人們阻礙了她的成長與自由。所以看到她那律師情人原本害怕貝拉愛上他纏著他不放,而後卻是他不願給貝拉自由。另一個他名義上的丈夫更是恐怖控制慾的男人,我們終於理解女主角為什麼要自殺了。

貝拉被她內心深處的感受所驅使,並且理所當然地想要追求這些慾望。她想要性、想要男人、想要跳舞、想要吃很多很多的蛋塔、她也想要與哲學邂逅......而她的道路,其實就是真正的自決與自我賦權的展現。

雖然說這電影本就是要用這些奇特人性展現來凸顯「貝拉」的特別之處。她用好奇的態度看待世界,進而為我們帶來無盡的娛樂效果與全新的觀點,其實就是社會化後的我們給自己很多枷鎖,限制了自己,我們羨慕貝拉做自己、享受生活的樂趣,卻沒有認真面對自己希望的人生是怎樣?當然電影《可憐的東西》的劇情是極其荒謬的,但它同時也趣味橫生,畢竟就是讓想像力恣意飛行。在荒唐的美學和古怪的配樂之中,貝拉帶領著我們經歷了一場無與倫比的冒險,最終帶著韻味由長的反思與感觸離開影院,繼續探索生命中自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