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0, 2008

鹽水天主教堂


看完八角樓,GRACE也該用完早餐了,就繼續去參觀鹽水的天主教堂了。天主堂裡兩棟主要建築物,一是「祭天殿」,一是「聖母亭」,除了建築名稱完全仿照中國佛道教廟殿,紅色琉璃瓦、有著對聯的紅柱外觀,若是只走到門口,有人說這是教堂,你一定會認為他瘋了,不過,這卻是如假包換的天主堂,而且創設時間已經有半個世紀。

成大建築系教授傅朝卿說,在1950至1960年代,天主教興起了中國化運動,而這個運動的主導者,就是中華民國主教團總主教羅光;早年來到台灣傳教的教士們,為了讓當地人接受這個從未聽聞的西方宗教,在建築上常會加入本地的建築元素,以拉近與民眾的距離,像鹽水天主教堂這樣,從外觀到堂內的壁畫,完完全全變成中國味,則是中國化運動的極致。不過很可惜我沒有進到教堂內部參觀,沒能看看中國化後的”最後晚餐”壁畫會是怎樣的展現。也許下次可以特別再去參觀。

雖說我們看這教堂會覺得十分怪異,對身為教徒的GRACE他就一直覺得很奇怪。不過,如果把時間往後回溯,回到當年,回到天主堂傳教士剛到台南鹽水小鎮──民風純樸,外界資訊不發達的小地方,步屨維艱的教士們該如何接近當地民眾?又該如何讓當地民眾放下戒心,進而接受這個西方宗教的理念?「中國式的教堂」、「中國式的聖經壁畫」,的確會讓起步比較容易。

鹽水天主堂是民國44年由德籍方濟會士胡國臨神父所始創,原為木造小教堂,因不堪長年風吹雨打而毀壞,現今所見的「祭天殿」為民國75年重建,旁邊的「聖母亭」則是民國65年所建。

4 comments:

苦悶中年男 said...

坦白說我不喜歡這種「改良」式的建築物,有點四不像的感覺,不過它也忠實的反映出如妳所說的種種現象,從留存到現代的點點滴滴來探討過去的歷史背景,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Ruth said...

TO:苦悶兄

我也不喜歡這樣"改良"的建築
感覺很是奇怪,還是習慣萬巒這樣的天主堂
但這些建築也讓我們可以回頭去看看曾經擁有的生活片段,就是一段歷史的軌跡

Anonymous said...

祂不算「改良」式建築吧!
只是因為要順應當地民情
外來宗教要進來的那段磨合期

一開始很多人誤以為那是天后娘娘(媽祖)
所以后冠後來才撤掉了

Ruth said...

To:saya
我不知道該怎樣稱呼他才叫他"改良式建築",謝謝您的指正

看著這些建築也是讓我們了解過去歷史的機會,畢竟都是歷史的痕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