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6, 2009

世界搜藏家Der Weltensammler


世界搜藏家Der Weltensammler
作者:伊利亞‧託亞諾
原文作者:Ilija Trojanow
譯者:趙英﹑賙從鬱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0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571510
裝訂:平裝

剛聽到這本書名感覺上對喜愛旅行的人就有莫名的魅力,不過看到那厚厚的一大冊,又聽說這不是那樣容易讀的書,讓我考慮許久,終於對於探究世界的好奇戰勝厚重書籍的障礙,決定將這書納入收藏。

他是第一位將《印度愛經》、《天方夜譚》翻譯成英文的人
也是第一位進入回教聖地麥加朝聖的西方人
更是人類史上第一位徒步走到尼羅河源頭的人


看到上述對書中主人翁的描述就讓人心生好奇,又聽說基本上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1821 - 1890)可說是個語言天才,一輩子學會25種語言,以及另外15種的方言,這樣奇特之人,讓一直想學會世界七大語言的我來說,就是想探究一下這個在現代社會看來也是個異數之人,暫且不管這書籍多麼沉重難解,怎樣都得藉這書籍來認認識這19世記英國的奇異人士。

十九世紀華麗的歐洲有著許多怪人,英國軍官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可說是這些怪人中的佼佼者:在殖民地上不延續其幽雅、休閒的英式生活,卻著魔似地學習當地語言、研習異國宗教,並且隱姓埋名在各殖民地旅遊,他在印度皈依為回教徒,成為第一個沒被識破身份便進入麥加和麥地那朝聖的歐洲人。之後他探險至尼羅河的源頭。他在印度時與妓女同居,每夜挑燈研讀聖典;在阿拉伯時,連當地老百姓也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回教徒;他在非洲過著勞苦生活,連土著也覺得不合人性—他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作者因為在印度發現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的傳記,他本人也跟隨了柏頓的腳步穿越三大洲,找出柏頓對印度教、回教與非洲自然宗教的熱情。

旅行、體驗生活、寫作,是他的生活寫照。
步行、很少行李、沒有嚮導,是他的探險風格。
旅行是他的工作,在寫作中找到回家的感覺。


一個也熱愛探險的作家,試圖在複製前一個世記的大冒險中,理解一個西方人對異文化的熱情,當然也願意換個角度去觀察東方神秘世界的一切。

故事從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的過世開始,其夫人焚燒其手稿,延伸到柏頓初到印度看到焚燒女人屍首的景象。全書共分三部:第一部是僕人諾卡藍的回憶,談論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在英屬印度的生活;第二部是隨著柏頓的旅行日誌進展,阿拉伯世界的體驗;第三部則是柏頓的敘述與奴隸的口頭報告交錯,由柏頓的伙伴——西地.穆巴拉.孟買的視角出發,伴隨柏頓完成艱辛的探險,達成他成為抵達尼羅河源頭第一人的心願,描繪東非的探險。

這位英國軍官才剛抵達英屬西印度,馬上學習當地的語言,放掉帝國主義高高在上的想法,願意去認識這個豐富多元的國度。即使在今天,印度還是個無法被單一描繪的地方,孟買令人窒息、擁擠、人口過剩且喧囂的氣氛,不能接受的人覺得它全然無秩序可言,但你卻不能不感動這一個都市的生命力。這也是屬於印度的真實魅力,市場的喧囂、商人與妓女的竊竊私語、房屋與廣場的氣息,這些在作者深切體會中細膩地描繪下,真實得彷彿伸手可及。這段印度經驗,透過僕人的回憶,似乎用了在地人的觀點去看一個西方人,相對當時的殖民者心態,看到柏頓的更大不同。

小說中段描述柏頓改信回教,一方面是為了表示自己對伊斯蘭文化的景仰,另一方面是為了能去麥加與麥地那朝聖,而似乎也展現他對當初基督教世界裡為我獨尊的反動,畢竟那裡當時仍是異教徒的禁地。可以看出主人翁對於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雖然這書讀起來並不是那樣容易,但對於各種文化的寬容態度真的令人深思,藉由一個19 世記探險家的故事來帶出,以歷史小說為道具,來詢問異己的本質,深思在21世記的今天,那一成不變的成見是否因時間變動而因此不同?

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載浮載沉的海上碉堡,建功嶼


在初底民宿時,我們就跟民宿主人確認了漲退潮時間,所以安排在第二天上午去一窺這昔日孤懸於海上的碉堡樣貌。第一天在金門來來去去時,看起來就是孤立於海上的小島,今天開車來到這裡,就看到那石板道浮出水面,走在這長約500公尺的海上步道,感覺很奇特,大自然真的很神奇,雖然不是真的踏浪行,但因為潮汐緣故,那些淹沒的海水就不見蹤跡了!

建功嶼位於金門縣浯江溪口外,是大金門島城鎮南門浯江溪口外西側的一個迷你小島,有董嶼、珠嶼、鰲嶼等名稱,民國49年經內政部核准,更名為「建功嶼」。總面積約有500平方公尺,隔著金烈水道跟小金門、廈門相望。島上現存五個碉堡,另外還有瞭望哨、廚房、電台室、政戰室、營舍等。因建功嶼能扼守浯江溪出海口,軍方利用其地勢構築軍用工事及碉堡,而成為堅固嚴密之海島要塞堡壘,曾為金門軍事上的前哨站。86年時國防部實施精實案撤離島上的駐軍後,到民國91因發展觀光的需求,將其整建為一個體驗金門戰地風光的觀光據點。

不過建功嶼在兩岸對峙之前並不是這個名字,當地人管它叫「痲瘋礁」,因為早期的人對於痲瘋病所知有限,在極為恐懼的心理因素作祟下,普遍採取隔離政策,而痲瘋病患就被送到這個迷你小島上,自生自滅。那也是因為無知曾經寫下的時代悲劇。

走在石板道上時,Grace努力在尋找彈塗魚 & 招潮蟹的蹤跡,畢竟去年八月他們夏天道訪時,隨處可見這樣的生態,不過也許冬天季節不對,我們唯一可以欣賞的是觀看近海的蚵田景致,跟台灣本島的養蚵不太一樣。

當天風很大,我們也就不多做停留。停車場旁就是延平郡王祠,不過我們卻也沒停留參觀。最後一天我們從小金門回來時,我們的導遊小姐一定要攝影師去拍張建功嶼被海水淹沒的景像,體會一下孤懸海外的那份孤寂!

趕行程,來去莒光樓了!

Friday, January 23, 2009

水頭聚落


第一晚大家在體驗過民防坑道後,早早回家休息,補一下早上五點半起床的眠,約了隔天早上七點半吃早餐。

早餐當然少不了金門人的早餐─廣東粥、油條,另外民宿主人還準備了燒餅,長的是甜的、圓的是鹹的,我本人一直比較喜歡吃甜的,就是比較順口,而我們後來還努力去嘗試金門有名的燒餅店,這之後再來告訴大家我們的評比結果,這是後話。也有豆漿,一切都自己在廚房動手準備,看到這樣的廚房就想起小時候跟奶奶在一起的景像呢!

之前有提過,得月樓就在我們家隔壁,用過早餐後我們就到隔壁走走,反正等會的行程是到建功嶼參觀,配合潮汐,我們還可以在這聚落欣賞一下這聚落建築之美。

水頭的開莊始於元代,開金始祖為黃輔公為避禍亂,由大陸同安遷居至此;後來,又有李氏族人及瓊林蔡氏遷入,形成多姓村落,在金門以單姓為主的聚落中,顯得獨特。

水頭村與廈門只有一水之隔,早年居民經常往來大陸從事貿易商業活動,因而成為金門最早發跡的村落之一。明代即有自己的碼頭,而清乾隆年間來自江南的經商匯款,更讓水頭富甲一時。當時大小宗祠及宮廟紛紛起造,而一般民居亦是屋宇氣派、藻飾華麗,“有水頭富,無水頭厝”的金門俗諺也在此流傳開來。

清末民初,不少水頭子弟到南洋打拼,事業有成後,就匯款回鄉起大厝。當時南洋盛行巴洛克式洋樓,古典的迴廊、列柱、優美的山牆裝飾、磚雕、泥塑彩磁,再再都展現昔日流行風華,與傳統的閩南建築一別苗頭,得月樓最具代表性。

得月樓,是水頭最著名的地標,建於民國20年,為警戒及防禦盜匪的槍樓,樓高逾11M,外牆厚40CM,含地下室在內共有四個樓層,全靠地下坑道和一旁洋樓相通。目前似乎又再整修中,我們只能在外面欣賞那些精美的雕飾與典雅的線條之美。

得月樓旁的僑鄉展示館,是將老洋樓整修而設置。一落二櫸頭加左護龍疊樓,是中西合璧建築的產物。沒多少時間進去慢慢參觀,就看看外面那些線條就覺得夠感動了。

頂界十八支樑,傳統閩南二落大厝,以井然有序的梳式佈局,贏得昔日“有水頭富,無水頭厝”的美名。十八支樑約完成於乾隆年間,比山后的民俗村還要早上120年,係由9棟大厝組成,巷弄整齊,屋脊相對,目前雖嫌殘破,但可以想見當年那份豪氣華麗。

黃乃甫番仔厝,建於1935年,是黃乃甫先生在印尼經商致富後返鄉所築。山頭上高懸“紫雲衍派”,立面上栩栩如生泥塑與彩釉面磚,都讓人讚嘆建築之美。據聞目前也是開放為民宿經營。走到路底有另一家民宿,每一棟老房子都有屬於他自己的生命,在這裡他們都保存的很好,難怪Grace 一直說我們一定要到金門看看這些老建築呈現出的生命力量。

再走回金水國小,看看這許多老金門人的母校,建於民國21年的國小。建築格局呈回字型,正面山頭飾有精美的雕刻與花草、天使等泥塑。校內保留了昔日課堂原貌,並僻有“出洋客的故事”,介紹金門人出洋的歷史。

時間快到退潮時間,最後看看黃氏酉堂別業,聽說夏天開滿荷花的日月池讓看過的人都一直惦念著,這也是國定古蹟,建於清乾隆31年,係黃式祖先黃百萬興建做為學堂之用,我想夏天再來看看這美麗的日月池。

把握漲退潮時間,來去建功嶼走走了!

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金城民防坑道體驗

06-湖下(楊華故居)-05
來到湖下,先去湖下國小找到第二隻風獅爺,我們來到集成海產店旁巷子停好車,看一下楊華故居,這次沒邱老師他們上次幸運,碰到楊家後代,還開門、開燈讓他們進去參觀,但趁最後天色完全變暗之前還是可以看看這建築樣貌。
06-湖下(楊華故居)-04 06-湖下(楊華故居)-03
楊華乃乾隆嘉慶年間功勛彪炳的武將,曾從征林爽文、掃蕩海寇。其古厝鼠三落大厝加掛左護龍的傳統閩南式建築,政府出錢整修這宅第,似乎還未開放大眾參觀。

今天的晚餐來到“信源海產店”,就是讓大家可以嘗嘗當地特別的海鮮,比較特別的佛手、沙蟲。佛手,我們上次去馬祖就試過了,沙蟲的口感其實很好。邱老師很辛苦卻只能吃蔬菜,一切的大餐卻都為了我們準備的。

酒足飯飽,趕緊回到金城。考量今天第一天,大家早上早起趕飛機,加上天氣太冷了,所以夜間導覽移到明天再參加,趕緊去趕“金城民防坑道”的導覽。

金城民防坑道建於民國61年,全長2212M,縱橫交織於金城市區地下,並連接縣政府、縣黨部、銀行等多處政經要地。早期為民防自衛須求而構築,現開放為觀光坑道,讓觀光客體驗戰時金門居民面對的狀況。我們參加7:30那場,金城車站入口,出口在金門高中,有一段還故意關掉所有電源,體會當年金門居民碰到戰爭時在民防坑道的狀況。我覺得有空到金門的,選擇一條坑道去體驗一下,能夠對金門在國共對戰之際的生活。後來我們到瓊林還走了一段瓊林坑道。

Wednesday, January 21, 2009

慈湖落日

在民宿安頓好後,我們往雙鯉湖方向去,先來到雙浬濕地自然中心,也許碰到影片播放時段,可以藉機會認識了解金門,不過也許是下午時分了,影片播放中大家陸續不支倒地,本來以為就我兩旁的邱老師跟弟罷了!原來是只有我努力撐著沒睡著,往後這群人都將要看影片的地方當做午餐後補眠的地方,所以若下一站有影片觀賞大家可是興奮的呢!

地下一層的自然中心,湖面觀景區可隔著玻璃觀察雙鯉湖的水中生態,夏天會開滿荷花,那肯定是很美的景像,這就是要我們有一年夏天再來一次啦!另外邱老師一定要我們嘗嘗海玉子冰棒,很美的名字吧!自己猜猜那是什麼樣口味。

看過影片知道被南山和北山兩聚落就像兩隻鯉魚圍繞著雙鯉湖,而這裡最重要的就是“雙鯉古地”,是一座供奉關公的廟宇,建於乾隆年間。以前,慈湖和雙鯉湖相通,原為一片內海,不過聽說無論怎樣漲潮,水從未淹過廟前台階,他們稱呼它為“浮水荷花”;另外金門幾次重大戰役,雙鯉古地一直都毫髮未傷,為鄉民傳為神蹟。

附近有一水尾塔,目地在鎮壓潮水,以求致富守成,具有風水上的意義。

繞過去找風獅爺後我們也就離開雙鯉湖了。

原本Grace想要讓我們去看看那遭受炮火重擊的北山聚落,但我想慈湖日落是在金門很重要的景,大家該沒那個興緻起床等日出,但該可以欣賞慈湖的日落景觀,冬天日落較早,還是不要一直這樣來來去去,決定去慈堤三角堡看看,然後就欣賞日落美景了!

正如前面提過的,慈湖和雙鯉湖相通,原為一片內海,昔日駐軍於南山和湖下間築一道長達550M的慈堤,形成金門最大的鹹水湖。這裡除了是觀落日的好地方之外,湖畔的木麻黃樹林也是冬候鳥鸕鷀度冬的主要棲息地,我們碰到鸕鷀要回家的狀觀景像,卻沒辦法看到像影片中整體停駐在木麻黃上的勝景,有點小遺憾,後來在小金門時彌補了這樣的小遺憾!

沒找到好位置可以好好賞鳥,只好在觀景平台好好等日落美景了!不過金門冬天的風真是名不虛傳的大,可我也真的很堅持、絕不放棄,在他們其它四人受不了窩回車上,告訴自己在車上也可以欣賞到日落美景之際,我就是堅持在那裡等到日落時分,而這裡的景色絕對讓你感動,可以遠眺小金門,而廈門因為天色不好,看起來模糊一片。沙灘上的軌條砦,雖是兩岸對戰為防戰艇登陸的工具,但在日落時分看起來卻別有風味。

風真的很大,倦鳥也歸巢了!雖然等不到飛鳥飛越日落的景色,但一整天也收集到不少金門的美,Grace已經訂好晚餐了,又要吃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