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11, 2008

鄉野間的大師作品,聖十字教堂

離開鹽水,繼續往後壁走。上次拜訪阮家古厝、墨林草編文物館、在外面看看黃家大厝、跟牧師聊聊菁寮的過去和現在,回來後發現菁寮還有一間世界普立茲獎得主所設計的天主堂,我們說了好幾次要去探訪,一直到這次終於成行。

德國設計師哥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是在1986年獲得普立茲獎,得獎名單一公佈,建築界、新聞界立即刮起一陣尋找Bohm作品的旋風,有人發現,竟然他的作品中有一件在台灣,而且是在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台南縣小地方,這樣的意外發展,也讓台灣建築界一片瘋狂,不約而同湧向菁寮,懷著朝聖的心情,只為了親眼見見大師的作品;而這也是Bohm在海外的第一件作品。

「菁竂天主堂」,或稱為「後菁竂聖十字架堂」,是在民國55年興建,時值台灣光復後,日本建築師都離開了,而台灣本土建築師才開始培養,正是的青黃不接時候,來台傳教的傳教士找不到建築設計師,只好請國外的教會幫忙,讓國外設計師將草圖畫好,再找本地工匠按圖施工,Bohm就是這樣完成了他的第一件海外作品。

4座包覆鋁皮的錐型尖塔直指向天,與傳統低矮的閩南房舍,形成強烈的對比。這4座尖塔除了是一座是鐘樓,其他分別是洗禮堂、聖殿、聖體宮,鋁皮內採用的是檜木。

天主堂是個長方型的建築,四週環繞著紅格子木窗,尖塔的設計是取材自西方的教堂造型,而內部的落地窗,則是考量台灣的氣候炎熱,利於通風,這也是中西融合的結果,原本每扇窗的寬度仿照台灣傳統建築的門窗,不過天主堂在最近一次的改裝後,已將原有的紅格子窗改為鋁門窗,失了原意。

天主堂中央的聖壇是個八角形,許多人將它想成是受了中國八卦的影響,但實際上,西方教堂也偏愛八角造型,若說是來自八卦就太多餘了;倒是聖壇前有個香爐,旁邊還有菁竂社區歷代祖先的牌位,比較引人注目。不過看過鹽水天主堂,再看聖十字教堂,那種衝突點到也沒那樣多了。

對面的國小還保有日據時代的建築,有空還可以順便走走、散步一番。我們為了去吃GRACE最愛的香蕉冰,當然就不多停留了。若有興趣的話,香蕉冰位於崑賓伯家對面,人到了菁寮很容易找到的。

4 comments:

苦悶中年男 said...

在這種小地方有這建築真是令人意外,感覺上我比較喜歡外觀,也許因為內部也有少許東西不分的味道吧,不過如妳所說,看過鹽水天主堂後再看它就不那麼突兀了。

擔心它也會漸漸被改到失去原有的設計。

Ruth said...

TO:苦兄
我沒看過Bohm其他作品
很有興趣繼續研究他的其他作品
外觀上是很有特色的教堂
我想在內部上對天主教徒也是很"特別"
那也是時代意義的表現

希望他的高知名度讓大家不至於改到太離譜
我們好想都只能這樣期望著呢
似乎有些小悲哀

Anonymous said...

後壁那個菁寮?
常常看到台一線上往菁寮的路標,倒是不曉得這小村落還有這樣的地方。

Ruth said...

to:飛魚大人
對啦!就是後壁的菁寮

我是因為好友是後壁人
他的教會是在菁寮,上次因為走319去到菁寮認識他們牧師,也因為地緣關係他替我們做了一些導覽,不過錯過了天主堂。一直找機會要去一次,這次終於成行

這就是我走319一年來的一些收穫:發現一些台灣可愛的小角落

下次你跟飛魚嫂回娘家時可以去走走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