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1, 2023

之前的我們 Past Lives


其實我在看這電影時會問自己「會想要跟24年沒見的青梅竹馬的異性友人碰面嗎?」說真的,我在電影裡看到許多場景若是我個人我會覺得很尷尬,這樣碰面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也許對我來說比較理想的狀況是一大群老朋友一起見面,而不是這樣單獨的會面。當然他們兩某些時候確實也有自在話家常,一起分享分開這24年的一些點滴,但卻有許多片刻是因為有所顧忌,好像要小心拿捏分寸,怕不小心”交淺言深” ,那樣的空白片段對我來說會有點尷尬。

原本以為諾拉與海聖是在24年後相遇,而其實他們在分開12年時在網路上找到彼此,曾經短暫上恢復聯繫,延續著小時候那樣若有似無的曖昧。只是這樣的曖昧因為距離的相隔,更多摸不著的不確定性畫下句點。那時諾拉跟海勝說我們不要再聯絡了!那說分手也不是,畢竟他們也沒真正交往過啊!

生命又再度交錯向前,有著各自的人生方向,諾拉在文學之家認識了未來的老公,兩人在紐約生活著。海聖依據著韓國社會的標準這樣在職場努力著,只是在和女友分手時,想到紐約拜訪諾拉,似乎是讓自己多年懸宕的問題去尋找一個答案。

我們總會想著若可以回到某個時間點,是否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但這樣的假說都只是個遐想,說真的不太有意義。人生就是一條單行道,很多事情走過就是走過了,就該大步向前,想著那些假設其實只是讓自己陷入某個泫渦,替自己的人生找藉口罷了!

影片導入了一個美麗的概念—「因緣」,將故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因緣是一種概念,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每一次相遇,無論是與街上擦身而過的陌生人,還是彼此許下承諾的愛情關係,都是來自我們前世的宿命。我們看到諾拉跟她老公第一次碰面時談論到這個,似乎是”因緣”牽連著他們兩。而最後海聖跟諾拉在紐約碰面時也談到這,似乎是讓他們倆(更多是海聖)放下這緣分更多的期望。正如諾拉最後說的在12歲時她確實是在他身邊,那時的感情也是真的,但他們的緣分沒有更多成長,只是停在12歲那一年。

剛開始還覺得他們倆是否會有什麼可能的發展?正如片頭開始在酒吧裡旁人的猜測,那三人是什麼樣的關係?但在諾拉跟老公聊天說著那一天和海聖相處的狀況,描繪海聖這個人,其實他們倆的人生早就愈走愈遠,只是心中覺得還是有一份連結。但其實也沒那麼多為什麼相愛的兩個人卻走不到一起這件事。人生終究沒有那麼多的如果,每個問號不過都只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個逗號或者是頓號。


Tuesday, August 08, 2023

生日碎碎唸

終於等到可以出國門的日子,找個時間回到泰北見見老朋友,探訪一直想去的素可泰,走走一些回憶中美好的景點,也讓自己去探險發現一些新地方,也讓自己在清邁生活著,好像日子可以慢慢回到以前的樣貌。


也因為開了國門,好像我可以比較自在地島內漫遊,而不會陷入那種人擠人的焦慮中。


當然也讓自己慢慢走出去看看南部周遭的日常,是該花時間更加了解這周遭的土地樣貌和生活,這該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吧!

更多宅在家的時間,閱讀就成了日常,也是我最大的生活樂趣,雖然面對眼睛老化的事實,我的閱讀速度是慢上不少,但是總可以每年發現好多感人的生命故事,面對另外一個角落世界崩壞的事實,總可以看到一些希望。


生涯的轉換,家庭責任的轉換,都是另一種生命探索。這一條人生道路沒有回頭路,就是不斷去嘗試、去體驗、品嘗每一段的生活美好。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

每年給自己一點時間回顧這一年走過的片段,就是一個生活的檢視和紀錄吧!



Wednesday, August 02, 2023

永遠的好麻吉Dostojee

好吧!只要看到印度電影就會吸引到我,況且八月生日月,可以買一送一,就是可以好好享受一下。

看到這樣小的年紀就得面對不得不的分離,其實是有點不解為什麼一定要有這樣一段?故事不能有不同的發展來展現這樣宗教對立VS真正情誼?但也許就是導演個人生命故事裡的一段。普拉松導演動盪漂流的個人經歷,身為難民的家庭背景、失去親密摯友的痛苦。在宗教分歧的社會背景下,他卻從未在父母親身上看見仇恨。曾在印度東部各邦的偏遠村莊生活了十多年的普拉松,深感印度社會正在被歧視性的宗教政治破壞,看見世界被受宗教兩極分化威脅,人們相互毀謗,充滿仇恨,好似宗教正在成為一個人的唯一身份,期望透過《永遠的好麻吉》兩個小男孩天真的視角來捕捉這件事。

故事背景發生在90年代初的印度,當時正面臨巴布爾清真寺被毀事件,宗教衝突從印度擴散到整個南亞地區,電影拍攝取景於印度東部西孟加拉邦的一個偏遠村莊,毗鄰印孟邊境。這是一個屬於相互敵對宗教團體的兩個小男孩間,最天真的友誼,卻終將分離的故事。

這跟寶萊塢那樣大場面的歌舞很不同,很簡單的場景,可能是50年前的台灣鄉下狀態,藉著兩個小男孩帕拉和薩菲,一牆之隔的兩人卻在截然不同的宗教信仰與家庭背景下成長著,他們是從小玩到大的鄰居兼超級好朋友,他們彼此稱呼為對方「麻吉」,就算不斷被大人反對來往也無法阻止兩人的真摯情誼,他們純真的笑語在綠野、河流和綿延的稻田迴響,陽光下的他們一起創造了屬於他們珍貴的記憶。

我們在電影裡看到小孩子的純真,那些宗教儀式其實小孩子都接受,他們可以享受。薩非跟著帕拉去看印度教的民俗演出(就像我們廟前的歌仔戲) ,他們一起笑著。帕拉也參與薩非他們的開齋節,對於宗教信仰一些限制、禁忌其實都是人們給的,我們在自己的生活裡給自己太多框框,硬要其他們接受。接受每個人都有不同給予尊重,是否這世界的紛爭可以少上很多?


Wednesday, July 26, 2023

奧本海默 Oppenheimer

基本上只要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影片我想都值得我去電影院,這一次我有認真記得上映的時間。二次大戰人物「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傳記故事,描述奧本海默如何研發原子彈。

電影根據榮獲普立茲獎的《美國普羅米修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一書內容改編。

當年美國沒有參戰,關注的是納粹橫掃歐洲的狀態,如果納粹搶先一步發明原子彈,後過不堪設想,於是奧本海默提議召集所有美國最優秀的科學家和人才,設立一座秘密實驗室並打造一個城鎮讓家屬一起陪同,傾全力要完成人類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但也在希特勒死亡,德國投降之後,這群科學家開始思考是否要繼續這個計畫,卻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造成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日本不願投降,讓原子彈的試爆計畫在波茨坦會議前,希望這可以為二戰畫下句點,可以減少因為戰爭的傷亡人數。但在2023的今天我們來看過去的行動,若我們可以知道兩顆原子彈對日本人民的傷害,我們以為可以為人類帶來的和平卻是這樣的結果,這真的是個正確的決定嗎?

當然這也影響到他之後對”氫彈”計畫的反對。也想到了諾貝爾火藥發明造就的矛盾心情。後來的在麥卡錫年代,被一位美國議員指控他是蘇聯間諜,並於1954年4月,被當年的原子能委員會,撤銷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證,這一決定,等於阻卻奧本海默接觸美國政府有關原子能方面的秘密,也意味著,他的職業生涯蒙羞而終。

曼哈頓計畫真的是天才科學家的大集合。這一群人有18人獲得諾貝爾獎,雖然奧本海默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得3次提名,卻沒有獲獎。而電影裡有一小段來展現他的語言天分,我們在電影裡看到荷蘭語和梵文,而他是個精通七種語言的科學家。

對於原子彈的矛盾,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他在旁白中講到:「人們不會感到恐懼,直到使用它」、「我不知道我們是否可以信任這樣的武器,但我們別無選擇」、「有人會願意說出這裡發生的真相嗎」,表達了發明原子彈這般強大武器的同時,卻又陷入道德掙扎的困境。


Wednesday, July 19, 2023

茂林散策




六月底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是否要離開負面情緒的工作環境,就決定休假一天讓自己離開一下,不過也因為這一天讓我知道我是該離開這樣的工作環境,畢竟連休假都感受到那種職場不友善,好像只能讓自己徹底離開才可以跟這環境劃清界線。

想著我上次去茂林都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就是有點想要去看看多納的石板屋,也想探探八八風災後那一片山林的狀況,就這樣自己出發來去多納。

其實已經不太記得先前自己這樣開車到茂林的路線了,這次就讓google map導航,畢竟是周間日,車輛不太多,可以讓我慢慢開。

抵達茂林門牌前發現有家7-11,就先停下來,另外想說認識一下環境,就這樣走著走著發現一座吊橋,走上一小段,計畫下山時再來這裡散散步。只不過下山時就已經是跟著烏雲賽跑,很難真正安心走上一段路,後來只有去買個麵包,看看那沒開的蘑菇屋就離開了。

從茂林風景區入口處就一路開進多納,就是要來尋找20多年前一群朋友一起來多那時相片的感覺,卻發現其實我對這裡已經沒有多少記憶了!只能隨便繞繞走走,反正村子裡並不大,繞來繞去總可以找到出路,車子就停在活動中心附近,後來又移動到村子入口處停車場,那裡方便我喝咖啡,而且發現很多店家其實都有親戚關係。

多納村的石板屋為此風景區內最具特色的一處。多納為魯凱族村落,是茂林鄉唯一沒有遷村的部落,因此居民大多世居於此,而保留了魯凱族多樣性的文化;多納附近一帶盛產粘板岩,村民於是就地取材,堆砌成石板屋,由於石板屋防風防雨,且十分涼爽又耐用,一直是魯凱族人建築居家的材料,也因而成為多納最具特色的文化表徵。

最後來到入口處的一山沐咖啡屋,周間真的都沒有什麼人,我就一個人在庭院裡喝咖啡看書,而且這裡也是石板屋造型,多納部落先民早期在溫泉溪就地取材,只是不知道那20多年前拍照的石板屋到底在哪裡。

回程去羅木斯步道走一小段,就是午後一直會有大雷雨的狀況,也不敢一直往山裡面走,就是走上一段就回頭了。也許下去冬天來看紫蝶過冬的盛況吧!


回程就順道去新威森林看看那一整排的桃花心木,是還蠻舒服的地方。


Thursday, July 13, 2023

怪物 Monster

沒像以前隨時關注電影上映的訊息,其實就是因為疫情造成,也因為這樣我差點錯過是枝裕和的這部電影。那天因為在臉書看到才知道有這電影,趁著這段悠閒時光趕緊來去電影院欣賞這影片,人數其實還不算太少,畢竟在台南平日看電影真的很容易就包場。

不過因為完全沒有事先閱讀電影介紹,對這影片內容完全不知道,看到第一段以母親的觀點呈現的校園霸凌,然後進入第二段老師觀點的事件呈現,我整個被鎮住,來到第三段其實我已經不知道真實是什麼?

導演將全片依序分成名為「安藤櫻」、「永山瑛太」、「兩名男孩」的三篇章結構敘事,彼此獨立,卻又相互交纏。在這三章節的「不同視角」之中,反覆辯證真實。 相同之中的不同,反覆之中的差異,這是是枝裕和過往創作之中,從未觸碰的劇本編寫方法——非線性的時間以及重複路徑的敘事運用。 

我們以為的真相,真的就是眼見為憑?每個人有自己的視野解讀,卻因為有自以為是的觀點,應將某些事件解讀來強化自己的想法。導演逼我們對於同一事件看三次,看到了事件真相?我不完全確定,但對導演帶給我們”人性的質疑批判,以及猶帶救贖的光與夢想”那才是面對這影片更多的感動。

至於「兩個男孩」的結局,我想是個開放的結局。對我來說我願自相信一個正向的方向,畢竟大家都走過這樣多的波折,是該有更大的空間接受他們的一切。

對了!田中裕子飾演的校長,在某些點有那麼許多莫名其妙,卻又因為特殊到好符合這電影的節奏。好多時候我若是安藤櫻我該是很想吧下去吧!


Tuesday, July 11, 2023

隙頂避暑去


反正賦閒在家,這樣的艷陽天,我不會嚮往海邊的度假,反而想要上山避暑。就先來去阿里山公路上走走吧!

上次到隙頂住宿我其實不太確定我們住哪裡?到底走了那些步道?感覺跟旅遊書上的一切好像都不太一樣,而對於那相對位置腦袋裡也不太有記憶,不太確定自己一個人開車上山是否OK,就決定來搭台灣好行上山,然後消磨最熱的午間時光,再搭公車下山回家。

原本想說那就開車到高鐵嘉義站,然後接上台灣好行的阿里山線。不過因為不太真正確認高鐵站的停車狀況,想著想著就乾脆從佳里搭公車到高鐵站然後等候台灣好行,反正我也很享受搭公車的歷程,也不介意公車的等候時間,就這樣有了上山避暑的搭公車小旅行。

對於隙頂的印想只有當年民宿主人帶我們在竹林裡的散步,而現在有名的二延平步道觀景台的雲海完全沒有印象。就決定來去探探這步道,看有沒有運氣欣賞到雲海,但主要的就是上山避暑,我就是享受山上的冷空氣。

高鐵站第一班上阿里山的公車還真的很多人,有許多外國的學生吧!不過還好大家都有位置坐,而且我是整車第一個下車的人,大概大部分都是要到阿里山的吧!

下公車時我真的覺得我對這裡真是完全沒印象,看著公車站的地圖,想說那只能自己探險吧!

先從尋找茶霧之道開始,台十八線往回走,中也找到入口,不過一開始的路我有點困惑方向,好像有些就是走進民家的茶園裡,但我想就是往上走吧!偶爾碰到下山的人就感覺自己至少沒有脫離正確的方向。雖然空氣中的溫度是舒服的25度,但在陽光下走上坡還是汗流浹背,剛好看到一群人在採茶,趁拍照機會讓自己休息。好像第一次這樣近距離看到採茶。

之後的步道就很明顯了,終可以慢慢地往觀景台前進,唯一比較可惜的是沒有餐廳可以讓我歇息,可以在哪裡欣賞美景的變化。

走一小段二延平步道,又回到觀景台欣賞景色變化也享受超級舒服的涼空氣。


後來我看烏雲狀況,覺得下雨的機率該是很高,我可不想在下雨中走下坡,平常走下坡就已經很辛苦,下雨(大雨)中出狀況的機率絕對很大,還是不要冒險。

下山途中我想走不一樣的路線就是讓自己對這裡有更多的認識,下次來就不會這樣茫然,也真的找到我沒發現的登山路口,但他的標示都已經在巷弄裡不是在台18線上,難怪我就是一整個模糊。

下山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萊爾富買水,自己的水袋不夠,又想說要下山了也就沒跟山上碰的山友要依些水,想說不到一個小時的路程是可以忍受,但確實是很渴,因為流汗量真的很大,當嘗舊慣了半罐,繼續慢慢喝完另外半罐,然後再慢慢走到公車站牌處等車。

運氣很好的上車後才下大雨,我很難想像這樣的大雨我怎麼應付下坡啊!

很舒服的旅行,我想我還會找機會上去享受這樣的冷空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