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9, 2016

蘇格拉底的旅程

蘇格拉底的旅程
The Journeys of Socrates: An Adventure
作者: 丹‧米爾曼 
原文作者:Dan Millman
譯者:野夫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14/10/15
語言:繁體中文

先前看到有人談到作者的另一本書,雖然我還沒看過《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不過在圖書館看到這書,那就先帶回家吧!

好像我這樣的閱讀順序也不錯,可以了解他們的關係,了解蘇格拉底生命過程,也是作者半自傳,《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出版25年後,作者終於寫出改變他一生的智者——蘇格拉底的生命故事。

而且對我這樣先讀這故事的人來說,就沒有這樣的問題。神祕的智者蘇格拉底,真有其人嗎?他為何擁有超人般的心靈能力?而且,他為什麼選擇了丹?

我就可以直接閱讀蘇格拉底的故事。故事要從1872年的俄國說起。哥薩克與猶太的混血孤兒賽傑,年僅三歲就被送到軍校就讀。在嚴酷環境中,唯一支持他活下去的力量就是對「家」的憧憬。不料,少年賽傑誤殺了人,只得逃離軍校,開始他的冒險旅程……

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賽傑擁有過家人,卻再度失去;從哥薩克部落到修道院,賽傑追隨許多武術與靈性老師,直到他面臨抉擇:復仇,還是寬恕?

這是賽傑蛻變為蘇格拉底的故事,也是鍛造智者心靈的偉大旅程。

我從旅程中得知,生命之道創造出戰士;每一條道路都通往寧靜,一切抉擇都通往智慧。——摘錄自蘇格拉底的日記

生命有許許多多的功課,可以過單純、快樂、不複雜的生活,只在於你要不要面對生命過程裡的每一個moment,也許細微,卻還是有力量。

Thursday, July 28, 2016

複眼人The Man with the Compound Eyes

複眼人The Man with the Compound Eyes
作者: 吳明益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16/06/29
語言:繁體中文

這故事對我來說比「單車失竊記」還要好看,該是花東那塊地對我的魅力更大些,而且這樣現實和虛幻間,現在與未來間,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是小說,是評斷,是雜記,似乎也沒那樣計較了。

對於作者我最早的認識是那許多花蓮的開發議題,之後才開始知道他的小說也很迷人,到現在我甚至想把所有作品來收集完畢。

瓦憂瓦憂島,一個虛幻的島嶼,會隨著潮汐在海裡四處漂移,但這地球上也許存在著這樣的島嶼,畢竟隨哲時間的更迭,這世界一直在變化著。而這個島嶼裡,除非長子夭亡,次子很少結婚,因為他們在出生後第一百八十次月圓時,會被賦予一趟有去無回的航海責任。
  
阿特烈的命運是次子,因此即使最會造船、泳技絕倫,即使受島上所有少女愛慕,滿十五歲的他仍然必須駕著泰拉瓦卡,帶著十天份的水,帶著對烏爾舒拉的愛戀,航向汪洋,永不回返。
 
不懂這樣的傳統,那是他們人口控制的一部分嗎?因為即使再精巧堅固的泰拉瓦卡也不不可能敵過海上的風雨,況且在海上得漂流多久?10天的飲水?就是說他得在10天內靠岸?而阿特烈擱淺在一個充滿奇怪物品、奇怪氣味的島上。而我好喜歡這些瓦憂瓦憂次子們的鬼魂這個概念,它們白天化身抹香鯨在島邊守護,但他們不能幫助阿特烈,甚至發現阿特烈將漂向「邊緣」之外也無能為力。
 
另一條線就是台灣島了。傑克森在一次攀岩中失足,兒子托托因而失蹤,頓失丈夫與兒子的阿莉思一天醒來,決定自殺。她靜靜做著決定,做著安排,卻不意在地震引發的海水倒灌中救了一隻貓,為了保護這隻貓,她反射性地出現求生本能。
 
有個垃圾渦流即將撞上臺灣東岸,這個渦流將阿莉思和阿特列連結起來。撞擊而來的垃圾渦流毀了整片海岸,破壞了平靜的生活,但帶來了瓦憂瓦憂少年。兩個語言不通的赴死者在山裡相遇,失去兒子的阿莉思與失去親人的阿特烈嘗試了解彼此;阿特烈忙著理解新世界,阿莉思默默透過書寫,以及與阿特烈斷斷續續的對話,梳理著喪子的哀慟。
 
當然裡頭還有許許多多世界環境的議題,就這樣因為作者的關注,就這樣被鑲嵌進入這個故事裡。但我還是不懂托托那裏去了?阿特列一定得離開?烏爾舒拉救一定得死卻留個孩子?

裡頭有很多這多年的環保議題。雪山隧道工程引發磐石位移崩裂、石化業汙染南台灣海域蚵場、北極獵殺未成年海豹、昆蟲生態丕變與花蓮東海岸眾多開發案。許許多多的人說著若沒有開發,經濟怎樣發展?這樣觀點的人是將這塊土地的資源當作自己的,以為自己是土地的主人,我要怎樣花祖產是我的問題,別人沒有資格置喙。另一票人知道自己只是來這裡借住,是客人腳色,即使在怎樣需要東西,也得有所節制啊!我只是在想人的那份傲慢到底是怎樣來的啊?真的在這樣的年代還標榜「人定勝天」,諷刺的那人定勝天碑就這樣被颱風吹倒,而我們的中橫公路就這樣經過921得封路讓他休養生息。這一路都覺得老天爺對台灣一直都很不錯,我們雖然也面對極端氣候的威脅,基本上卻還沒真經歷極端氣候,只是我們一直濫用我們的運氣,就像敗家子般,某天總會花光祖產的。

Wednesday, July 27, 2016

藍色情挑Three Colors: Blue


我看過奇士勞斯基的4部片子剛好是他最後的4部電影。從雙面維若妮卡認識他,也因為這電影認識女主角,當然讓我後來一定要看3色系列電影。

週六下午從陽明山下來,就想說搭上捷運就來到真善美戲院,然後就選了藍色來紀念這波蘭電影大師奇士勞斯基。我總以為這三部電影我都看過,但20多年前的記憶真的好弱,怎麼只剩對海報有印象呢?弄得我自己都懷疑我到底有沒有看過這電影啊!

藍白紅三部曲,法國的自由、平等、博愛。影片對應了自由,以藍色為主要色調,在女主角追求新生活的過程中,反覆出現。另外因為是音樂家的腳色,音樂也在本片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在朱莉每一段的的心理轉折處,我們就聽到了某段代表他心情的音樂,而這樣不斷地轉彎、在調整,一步步走向「自由」。

故事講述一對音樂家夫婦皆同女兒出外,旅途中發生車禍,丈夫與女兒當場死亡,只剩下音樂家妻子朱莉活著。曾經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卻不能。離開這共同生活的大房子、想要變賣所有的一切,安排好這些對她生活裡重要的老人金錢的無慮之後,徹底地離開。只是人真的可以這樣全然拋掉過去而活著嗎?丈夫正為歐洲共同體譜寫會歌,曲子尚未為完成,悲痛欲絕的她為了重拾真正的自由,決心拋開過去,甚至毀掉丈夫遺留下來未完成的手稿,以為這樣是宣告新生活的方式?只是助理私下已經有了個副本,丈夫好友(助手)以完成這曲目為最大目標,逼得他得出來面對過去,也知道了丈夫的外遇、也知道了丈夫有另一個子女即將出生。過去那樣走過,許多也不是你的問題,這些碰到的事時也真實地存在著,不由得你就躲起來就會不見。面對這樣一段音樂、面對這所有的一切,走出一段衝突掙扎,才能真正放下,才能真正開始新的生活,也才有個人自由、真正的自由、以及生命的自由。

Monday, July 25, 2016

不完美的正義

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
作者: 布萊恩.史蒂文森 
原文作者:Bryan Stevenson
譯者:王秋月
繪者:王志弘/裝幀設計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6/06/04
語言:繁體中文

小時候覺得"大人說的壞人就是壞人,所以曾經以為那些政治異議分子就是大壞蛋。然後覺得被法院判刑的就是罪有應得,也以為現代的司法制度比起以前衙門是合理多了,但看了這本書,看了那樣多的例子,發現人就是有情緒,有時候就是一種主觀認定,雖然我們在證人方面,OR如美國陪審團制度,卻還是有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正義卻是對這些人的人生是一輩子難以撫平的痛,而且這樣對受害者來說也沒有真的正義得到伸張啊!

如果你保持著距離,就無法理解到最重要的東西──這是作者奶奶給他的話。

「我們用來衡量正義的真正標準,這足以象徵我們的社會、法律、公平與平等原則的指標,並不是我們如何對待在我們當中有錢、有權力、享有特權與備受敬重的人。真正能夠衡量我們社會品格的方式,在於我們如何對待那些貧窮、不受喜愛、遭到起訴、被定罪和被判處死刑的人。」──布萊恩.史蒂文森

在這世界的大多數地方,
貧窮的對立面並不是富有,
而是「正義」。

我們都知道沒有絕對的公平正義可言,但有多少人可以這樣投入,只為了一種信念,那真的很難,畢竟他的時間、金錢、人力都有很多限制,只是面對明知道是錯的事情,你真的可以漠視他,而不試圖去糾正他?

我們大部分人都會覺得跟自己生活有所衝突也就算了,還是追求自己生活裡的小確幸,然後告訴自己這一切又不是我的錯,而且我的能力也有限…但就是這樣不投入,不去糾正,這個社會絕對不會往更好的方向走,想想多年來人類社會不斷的進展,就是有這些先驅者不斷努力,不願放棄,才有機會得來的。而我們要讓社會更加進展,人權更加伸張,有正義的存在,這一代也得做出努力,即使成果可能不是短期間內實現,但願意面對有有力量。
作者最剛開始承接的案例之一是華特.麥可米利安,一名為不是自己犯下的罪遭判死刑的男子。這起案件將史蒂文森捲入一場政治陰謀與法律邊緣策略的騷亂之中,自此永遠改變了他對於仁慈與正義的理解。

那起案件發生在阿拉巴馬州門羅維爾,一個因《梅岡城故事》聞名的小鎮。1986年,該地最繁榮的城區發生了一起搶劫謀殺案,一名年僅18歲的白人女性被發現陳屍在洗衣店內,震撼了整個小鎮。

冤案主角華特.麥可米利安是非裔美國人,他的婚外情對象是名白人女性,此舉完全違反了當時美國南方對於跨種族戀情的禁忌,以致儘管沒有案底,卻為他招來巨大且致命的麻煩。案發後沒多久,他旋即遭警方以另一假託的指控逮捕,盤問少女命案的細節。在遲未偵破的時間和輿論的壓力下,警方刻意忽視對華特有利的證據,並設計捏造完全不足採信的證詞,草率地將謀殺罪名加諸其身,將他送入死牢。

甫踏入法律行業的布萊恩.史蒂文森協助這起案件時,受到來自執法人員的諸多刁難,甚至是來自法官的嚇阻,讓他見識到我們所以為的正義,原來也有不完美之處⋯⋯


這本書就是以華特的案例為主,附加許多他接觸的案例,有許多不合理,不公平,不正義…有些來得及平反,有些根本就無力乏天,挫折絕對是滿滿,更何況即使是平反的,那前面的冤獄要怎麼計算,失去的人生怎樣拿回?但還是要大步向前,期待一個更正義的社會的可能。

Friday, July 22, 2016

給未來的旅行者

給未來的旅行者:55個你最想知道關於旅行的事
作者: 劉哲瑜(藍白拖)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3/04/01
語言:繁體中文

.工作了好幾年,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藉由旅行來找尋方向好嗎?
.出國流浪是浪費生命嗎?
.應該趁年輕時先出去旅行,還是先乖乖工作,存到錢後再去旅行?
.想要一個人自助旅行,但是克服不了孤單的感覺怎麼辦?
.畢業後想要出國打工渡假,但是這樣回來後會不會不好找工作?

旅行絕對不是你面對問題時的解藥,生命的問題不會因為旅行就找到解答,沒有人生方向那得是面對自己才可以找得到,通常旅行就是強迫自己不斷面對自己,尤其是一個人的旅行。而人生絕對沒有所謂的"浪費",除非你就是沒在過日子,不然走出門就有不同的體驗收穫。至於那種存到錢才去旅行,我想你一輩子都不會覺得自己存到錢,只是我覺得這個標準是你覺得旅行這件事對你有多重要?排序在哪裡,然後解答就會出來了。至於孤不孤單,你在家也可以很孤單啊!至於回來會不會不好找工作?可愛耶!人生一輩子都要有隨時被fired的準備,你不是因為出國打工度假才換工作,而是你的人生也隨時可能逼迫你得換工作。是你有沒有面對變動的勇氣和能力。

當然要放下固定的一切,面對變動,基本上就是一種勇氣。藍白拖,一個對未來充滿迷惘的7年級青年,28歲那年,他存到人生第一個30萬,之後便毅然決然向公司辭職,更在家人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只留下一張字條,就踏上為期一年的環遊世界之旅。

本書中列舉了55個旅行者在旅行前或是旅行路上會想知道答案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藍白拖誠摯地與讀者們分享自己在旅行路上的個人經驗、體悟、成長與看法,期盼讓所有未來的旅行者找到上路的勇氣。

當你上路後,每天有太多時間要跟自己對話,你會認識新的自己,了解自己與自己、自己與社會、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你會對自己、社會、這個世界有不同的解讀,這個過程會讓你的心態變得不一樣,當自己的心態開始轉動時,新的世界也就會隨之開始轉動!

書裡的一些格言,就是大家想一想自己要的是什麼?
.我們總以為旅行是為了認識新朋友,但其實認識的是新的自己。
.流浪,不是浪費生命,也不是漫無目的的出走,而是要到遠處去找一個最適合與自己對話的地方。它是一場巨大的挑戰,是一場冒險,其中重要的不是結果,是過程。
   
你的旅行在別人眼裡看似遊手好閒,但其實你比任何人都努力做自己。
  
.我並非盲目地一味鼓勵年輕人出走,而是要讓大家知道,旅行可以是一件很認真的事。當你認真去旅行,可以認識自己,接著就會知道如何認真做下一件喜歡的事。
   
.旅行前,以為知識單純就是為了追求卓越,行萬路後,我才了解知識是為了品嚐生活。
   
.我們無法在外一輩子,終究要回到熟悉的土地,到底回去後能做點什麼樣的改變?可以試著去幫助一個人,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更有信心地重返校園,或是更有熱情地投入職場,只要和旅行前的自己不一樣,那就是改變。

曼谷小旅行,終篇

雖然是下午的班機,我好像沒有購物的需要,那就真的睡到自然醒,然後悠哉去樓下吃個早餐,整理行李,看看書,之後再準備出發去機場。因為完全沒行程,一種不用管幾點醒來,雖然我也不會睡太晚,但全然沒壓力的生活還是感覺很讚。先給自己沖了咖啡,喝著咖啡看點書,躺在沙發發呆,等朋友起來後一起去吃早餐。


 





這條巷子裡我們也不知走過多少次,感覺上有好多咖啡館,所以決定跳過上一次吃過的那一家,可是很奇怪真的這樣走著,發現找間早上開的咖啡館卻沒自己以為的多。找了一家看起來不錯的小店,卻發現這裡的咖啡館根本就是泰國食物小館子,那對我來說早上很難吃這些米飯類食物,就是太厚實的感覺吧!我以為的早餐類選擇又很少,只好點個三明治配上我另一杯熱咖啡。咖啡倒是沒問題,咖啡館本身也可愛漂亮,沒豐盛的早餐也就算了。
 
慢慢散步回家,行李打包完畢,想說要不要睡個回籠覺的,不過house keeping的人敲門,因為朋友續住,還是得讓他們清理一下房間,我就把那帶來的書繼續看下去吧!
  


 
想說中午那裏吃飯呢?本來朋友說直接去機場後再吃中餐,但我總覺得機場一般就是貴、選擇又少的地方。想起早上去吃早餐對面有家日本便當店,反正順路就可以先去吃飯,然後再搭車去機場了,就這樣我們決定出門吃午餐了。
  
就是便當菜,點了豬排飯,而朋友點了鮭魚定食,我做主讓他試試珍珠奶茶,自己則是喝了抹茶拿鐵。這珍珠其實煮得還不錯,雖然台灣基本水準還是高一些,但比起越南的這實在很接近台灣了。
   
雖然沒有吃更多泰國菜,卻也是滿足的一趟旅行。只是我下一趟的泰國行一定要離開曼谷,雖然我喜歡曼谷,但泰國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啊!下次來去山裡健行、海邊曬太陽、河邊泛舟去吧!
去搭機場捷運線,現在我可是很熟悉了,買完票要進去時就聽到台噢,讓我開始找聲音來源。其實是因為那機器都先顯示泰文,我們可愛的同胞就以為只有泰文,嘟嚷著這樣到底是要怎樣買票啊!走過去將螢幕改成英文,問了他要買幾張?最後步驟就讓他自己放進紙鈔了。自從檳城之後,我竟然也習慣在海外講起台語了呢!

又是個快閃行,不過對於將飛機當巴士搭的人來說,似乎怎樣都不奇怪了。

Thursday, July 21, 2016

愛的進化論The Course of Love

愛的進化論The Course of Love
作者: 艾倫‧狄波頓 
原文作者:Alain de Botton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6/05/03
語言:繁體中文

想想這20多年來我也看了不少這所謂英倫財子的很多書。那他23歲寫下的《我談的那場戀愛》,我其實早已經忘記了,但對於這所謂的續篇,我發現好像反而懂了點。雖然沒像他從當年的英倫才子,華麗轉身變人夫人父,但人生還是有因為年歲增長多了一些領悟?多長一些智慧,看懂了這不一樣的人生體悟。  

一本誠實的愛情奮鬥史,探索長長久久的關係,以及背後的酸甜苦辣。狄波頓將試圖回答史上最難的兩性問題:愛了,然後呢?狄波頓這麼說

認清愛情故事之必要:對於愛情的開端,我們知道太多,對於愛情如何持續下去卻又輕率地置之不理。

認清愛情本質之必要:我們認為自己在愛情當中尋求的是幸福,但真正追求的其實是熟悉的事物。

生悶氣之必要:生悶氣是一種承諾,承諾我們的需求不需經由言語表達即可受到理解。

輪流洗衣服之必要:現代社會的期望是夫妻一切平等,歸根究底其實是說兩人必須平等分擔痛苦。

性幻想之必要:幻想可讓我們置身一個世界而不至於摧毀另一個世界。

外遇之必要與不必要:一個人通常必須深深關心自己的伴侶,才會願意花費心力背叛對方。

愛,才不是什麼一頭栽進去的「熱情」,而是緩慢地、苦痛地學會的「生存技能」。

曾經以為就找個自己喜歡的人,那許多跟自己相符條件的人,好像那就是愛了。以為有個外表不錯、學歷相當、穩定工作…然後就可以愛了。卻發現這跟以前以為上了大學就可以怎樣了一樣的天真想法。生命這個議題才沒那樣簡單,老天爺讓你來人世間一趟也沒那樣輕鬆,愛情這議題一樣,怎麼可能這樣就讓你輕鬆走過呢?

愛丁堡的拉畢與柯絲汀相愛了。他們結婚生子,但絕對不是那種「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的簡單結局。然而所有的愛情故事,只會停在這裡,之後的彆扭、包尿布、外遇、婚姻諮詢,一概省略。
  
而且我們都以為就是會有那個""的人,也以為就只有一個對的人,也以為碰到對的人一切都了,從此愛情上再也沒有風險、問題。也說著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好像進入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下,愛情就會消逝無影無蹤?浪漫真的不存在於婚姻中嗎?婚姻真的就是一種夥伴般地關係嗎?這樣美麗的愛情關係又要這樣非常不浪漫的非黑即白劃分嗎?

當愛情誕生,經歷一連串的驚喜與無聊之後,要如何保持浪漫的鮮度?在生存的壓力之下,愛的面貌會如何幻化(請注意:不是幻滅)?從哲學與心理學的細膩洞察,狄波頓告訴我們,浪漫主義總是幫倒忙,現實裡極少有任何事物能夠達到完美。度過人生需要極大的勇氣,即使再平庸的人生也不例外,這時身邊若有個人,是否就能給予我們足夠力量面對人生的種種要求?
  

在艾倫‧狄波頓的書裡,有著他人生體會的真實解答。而我們去尋找自己的解答。

Wednesday, July 20, 2016

心塵往事The Cider House Rules

心塵往事The Cider House Rules
作者: 約翰‧厄文 
原文作者:John Irving
譯者:麥倩宜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4
語言:繁體中文

好像很久沒看作者的書了。某天看著誠品網站想著要買什麼書,剛好看到他的書,就這樣收了他,只是這書也未免太厚了,讓我很少有機會可以拿起她。畢竟他不適合在我包包裡,實在是太重了,似乎就只能夠放在床頭,夜裡翻上幾頁。後來終於是在台北台南移動的車上,可以這樣專心閱讀,終於這樣讀完這個大故事了。

很難寫這本書的感覺,1940年代的美國,緬因州,聖克勞斯,在這座因過度伐木興盛,隨後又轉為衰敗的城鎮裡,懷抱著理想與贖罪心的勒奇醫生同情懷孕卻無法扶養孩子的婦女,設立了一所孤兒院,並私下為婦女墮胎。

終生未婚的勒奇醫生將醫學知識與高超外科技術,傾囊相授給視如己出的孤兒荷馬.威爾斯;荷馬曾被數個家庭先後收養,但又因故回到聖克勞斯,最終荷馬只能留在勒奇醫生的身邊擔任助手;勒奇醫生暗自期盼英俊善良的荷馬終有一天能成為自己的接班人,然而荷馬卻反對為婦女進行墮胎手術。

而一次偶然的機會,荷馬跟隨一對年輕情侶離開了聖克勞斯;急欲接觸真實世界的荷馬,成為了蘋果園的員工,更愛上了好朋友的情人,愛情讓荷馬迷失其中。而在聖克勞斯,勒奇醫生只是默默期盼荷馬能夠回來,在自己被迫離開之前……

道德VS困頓、愛情VS友情、自私VS良善、真相VS謊言、背叛VS寬恕,生命沒有那樣的單一準則,沒有非黑即白,怎樣過一個生命,那樣才是過得好?真的是自己才知道,其他就由人說吧!

羅絲瑪麗Rosemary: The Hidden Kennedy Daughter

羅絲瑪麗:啟發身障人權、特殊教育和醫療倫理的甘迺迪家族悲劇
Rosemary: The Hidden Kennedy Daughter
作者: 凱特.克里福.拉森 
原文作者:Kate Clifford Larson
譯者:張瓊懿
出版社:行路 
出版日期:2016/06/29
語言:繁體中文

雖然說甘迺迪家族在美國的地位就好像歐洲的皇室家族一般,但也許身處在鎂光燈之下,讓有點不同的羅絲瑪麗沒辦法見容於當時的環境,一路被父母藏起來的女兒。

閱讀這樣的一本傳記,心裡頭是沉重的。先是看著書封面的相片,跟我們一般理解的智能障礙的外貌還是有點距離的,她其實是可以被當作一般人看待的,只要不是跟甘迺迪家族的其他人比較。而若能夠活在現代的社會,她的狀況可能依些精神科的藥物就可以控制她的情緒問題,而且以當年他在英國接受蒙特梭利教育方式,似乎他還是可以學到不差的程度。也許不能有大作為,但是以他們家每個孩子都有信託基金的狀況下,可以讓她一輩子生活過得更好,而不是這樣困在療養院裡,少了很多親情的陪伴。而且基本上她是個很需要愛的人。

雖然現在面對身心障礙的接受度跟百年前相比是好上許多,這真的是多少人一路走來不斷努力的結果,而且離平權的路上還有一大段要走,大家加油。

羅絲瑪麗是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的大妹,先天智能智障。她生長的年代,以偽科學為本的優生學盛行,社會不僅普遍視智能障礙為認知缺陷,甚至認為是道德瑕疵,身障及精神疾病患者遭汙名化的情形相當嚴重。

甘迺迪家族是社會名流,羅絲瑪麗的母親羅絲與父親喬,相當擔心她智能障礙乃至後來有精神疾病傾向的事,為人所知,起先想方設法找盡資源,實驗各種教育方法想「治癒」這個女兒,可惜效果有限。隨著羅絲瑪麗年歲漸長,隨著家庭拋頭露面,美麗外表與出眾的氣質開始吸引異性注意,然而她的行為更不受控,父親喬擔心她惹出醜聞,影響到其他家人的前途,最後決定採用當時頗具爭議、後來為全球醫界廢除的「大腦額葉切斷術」,希望根治女兒的毛病。

這手術不僅沒有改善羅絲瑪麗的智力,反而導致她近乎完全失能:言語能力嚴重受創、頭從此歪了一邊、一隻腿形成奇怪的角度,無法自理生活。父親喬偷偷安排她進療養院,手術後幾年僅僅偶爾探望;母親羅絲甚至連家書中,都不再提及這個女兒。

羅絲瑪麗的妹妹尤妮絲震驚於她的遭遇,挺身倡導身心障礙者的權益,促使社會大眾正視這類人的存在,促成了如今每年全球有兩百萬身障者參加的「特殊奧運」成立。她的弟弟泰德擔任參議員四十餘年期間,提出不少開創性立法,為身心障礙者爭取國家資源,謀求福利。

羅絲瑪麗的二哥約翰‧甘迺迪,也因擔任參議員期間某次祕密探訪,驚見她的狀況,開始覺得自己有責任立法保障身心障礙者,並於當選總統後積極作為,成立研究單位,促進了全世界對這方面的了解。


羅絲瑪麗生於一九一八年,於二○○五年過世,爾後約翰‧甘迺迪圖書館基金會公布一些史料,本書作者除了是唯一讀完羅絲瑪麗所有書信的作家,也特別採訪某些相關人士,讓她的故事更臻完善。

Monday, July 18, 2016

曼谷小旅行,大城古城亂走 (下)


繼續還是我清單上的,兩座其實在隔壁,先到這座紅白色的維邯帕蒙空博碧,是於1956年重新修建的廟,裡頭的金色青銅大佛是全泰國最大的青銅佛之一。高12.5公尺的青銅佛原位於大皇宮的東方,據說原石像是在1448~1602年之間所建經過多次修復後才成為現在的面貌。此外,1767年緬甸軍在侵略時受損,後期間在修復當時發現大佛裡頭有著數百尊的小佛像。

這裡是免費參觀,但進廟宇請脫鞋,也請保持安靜,不要妨礙信眾。

之後走向隔壁的帕席桑碧寺(Wat Phra Si Sanphet),參觀門票50泰銖。
  
帕席桑碧寺(Wat Phra Si Sanphet)建於1448年,波隆摩戴萊洛伽納王 King Borommatrailokanat 將原本的宮殿騰出並改建成皇家寺院,北邊則重新興建了一座皇宮。 僧侶不得居於寺內。
   
帕席桑碧寺(Wat Phra Si Sanphet)主要用來舉行皇家儀式和典禮,在三座鐘形佛塔分別存放國王及皇室成員的骨灰。這些佛塔至今仍昂然聳立在寺廟之內。 一排排曾經支撐主殿屋簷的圓柱上仍雕有姿態千萬的蓮花圖案。 
  
佛塔之間可見殘存的藏經閣地基。大殿建於 1499 年,曾經供奉過高達 16 米的鍍金銅質立式佛像,即帕席桑碧佛(Phra Si Sanphet)。

公元 1767 年緬甸人洗劫大城時 ,曾搶走寺內的黃金和各種珍貴飾品。後來拉瑪一世〈Rama 1)將損毀嚴重的佛像搬走,並存放於臥佛寺(Wat Phra Chetuphon)專門興建的佛塔內,而帕席桑碧寺內則放有一尊名為「帕羅堪那」(Phralokanat)的佛像。

要深入了解帕席桑碧寺的建築佈局 首先要認識寺廟興建地點的歷史背景。 這座寺廟的歷史可追溯至十四世紀中期當時烏通王( King U-Thong )在這裡興建了三座塔堂 1448 年,該寺被冊封為皇家寺廟,僧侶不得居於寺內。 公元 1491 年,拉瑪鐵菩提王( King Rama Thibodi  興建了兩座佛塔專門存放皇室成員的骨灰。
   
東邊的佛塔存放了其父波隆摩戴萊洛伽納王(King Borom Trailokanath [1448 年至 1488 年在位 ]的骨灰,西邊的則存放了其兄長波隆摩羅闍王〈 King Borom Rachaithirat [1488 年至 1491 年在位 ] 的骨灰。公元 1499 年拉瑪鐵菩提王( King Rama Thibodi )在位期間,東邊興建了一座大殿,該殿因供奉名為帕席桑碧佛 Phra Si Sanphet 的佛像而聞名於世。

公元 1767 年緬甸人毀大殿 搶佛像 該佛像從此消聲匿跡。整座寺廟就以該佛像命名為帕席桑碧寺。西邊現存的第三座佛塔建於波隆摩羅闍四世 Borom Rachathirat 1V [1529 年至 1533 年在位 ] 在寺內最西端 我們仍可看到十字形大殿磚石地基的遺跡,這座大殿興建於那萊王 King Narai 時期。
公元 1767 帕席桑碧寺包括三尊鍍金佛塔 兩座氣勢恢宏的大殿和多座收藏無數皇家珍寶的三面鍍金建築。除了那三座佛塔外,其他建築均在緬甸人洗劫被毀,西邊的兩座佛塔亦損毀嚴重,所以現今看到的三座佛塔只有東邊的那座方保留原貌。(資料取自Discover Asia Thailand World)

這裡該是大城最重要的一個點,但真的好曬,我朋友本來躲在樹蔭下乘涼,後來被一尾青竹絲嚇到趕緊跑來跟我會合。我其實第一次這樣近距離看到青竹絲,真的有可怕,還好我不是那種看到蛇就尖叫的女生,否則當天園區就變出名了。
一大片皇家寺廟,曾有的輝煌,現在一片荒蕪。再怎樣地位高權重,人生終有個終點,時間久遠後終會煙飛灰滅,不要去眷戀。
剩不到一點點時間,最後一個就是在戶外的臥佛。那微笑真是迷人,天空也藍的漂亮,然後就讓司機載我們回到火車站,買了回程車票,有些時間去喝杯啤酒,超市買了些東西,帶上水果,結束大城這樣的古城之旅。沒去那些博物館,沒去水上市場,卻還是享受這樣的出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