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6, 2023

奧本海默 Oppenheimer

基本上只要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影片我想都值得我去電影院,這一次我有認真記得上映的時間。二次大戰人物「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傳記故事,描述奧本海默如何研發原子彈。

電影根據榮獲普立茲獎的《美國普羅米修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一書內容改編。

當年美國沒有參戰,關注的是納粹橫掃歐洲的狀態,如果納粹搶先一步發明原子彈,後過不堪設想,於是奧本海默提議召集所有美國最優秀的科學家和人才,設立一座秘密實驗室並打造一個城鎮讓家屬一起陪同,傾全力要完成人類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但也在希特勒死亡,德國投降之後,這群科學家開始思考是否要繼續這個計畫,卻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造成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日本不願投降,讓原子彈的試爆計畫在波茨坦會議前,希望這可以為二戰畫下句點,可以減少因為戰爭的傷亡人數。但在2023的今天我們來看過去的行動,若我們可以知道兩顆原子彈對日本人民的傷害,我們以為可以為人類帶來的和平卻是這樣的結果,這真的是個正確的決定嗎?

當然這也影響到他之後對”氫彈”計畫的反對。也想到了諾貝爾火藥發明造就的矛盾心情。後來的在麥卡錫年代,被一位美國議員指控他是蘇聯間諜,並於1954年4月,被當年的原子能委員會,撤銷奧本海默的安全許可證,這一決定,等於阻卻奧本海默接觸美國政府有關原子能方面的秘密,也意味著,他的職業生涯蒙羞而終。

曼哈頓計畫真的是天才科學家的大集合。這一群人有18人獲得諾貝爾獎,雖然奧本海默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得3次提名,卻沒有獲獎。而電影裡有一小段來展現他的語言天分,我們在電影裡看到荷蘭語和梵文,而他是個精通七種語言的科學家。

對於原子彈的矛盾,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他在旁白中講到:「人們不會感到恐懼,直到使用它」、「我不知道我們是否可以信任這樣的武器,但我們別無選擇」、「有人會願意說出這裡發生的真相嗎」,表達了發明原子彈這般強大武器的同時,卻又陷入道德掙扎的困境。


Wednesday, July 19, 2023

茂林散策




六月底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是否要離開負面情緒的工作環境,就決定休假一天讓自己離開一下,不過也因為這一天讓我知道我是該離開這樣的工作環境,畢竟連休假都感受到那種職場不友善,好像只能讓自己徹底離開才可以跟這環境劃清界線。

想著我上次去茂林都是多久以前的事了!就是有點想要去看看多納的石板屋,也想探探八八風災後那一片山林的狀況,就這樣自己出發來去多納。

其實已經不太記得先前自己這樣開車到茂林的路線了,這次就讓google map導航,畢竟是周間日,車輛不太多,可以讓我慢慢開。

抵達茂林門牌前發現有家7-11,就先停下來,另外想說認識一下環境,就這樣走著走著發現一座吊橋,走上一小段,計畫下山時再來這裡散散步。只不過下山時就已經是跟著烏雲賽跑,很難真正安心走上一段路,後來只有去買個麵包,看看那沒開的蘑菇屋就離開了。

從茂林風景區入口處就一路開進多納,就是要來尋找20多年前一群朋友一起來多那時相片的感覺,卻發現其實我對這裡已經沒有多少記憶了!只能隨便繞繞走走,反正村子裡並不大,繞來繞去總可以找到出路,車子就停在活動中心附近,後來又移動到村子入口處停車場,那裡方便我喝咖啡,而且發現很多店家其實都有親戚關係。

多納村的石板屋為此風景區內最具特色的一處。多納為魯凱族村落,是茂林鄉唯一沒有遷村的部落,因此居民大多世居於此,而保留了魯凱族多樣性的文化;多納附近一帶盛產粘板岩,村民於是就地取材,堆砌成石板屋,由於石板屋防風防雨,且十分涼爽又耐用,一直是魯凱族人建築居家的材料,也因而成為多納最具特色的文化表徵。

最後來到入口處的一山沐咖啡屋,周間真的都沒有什麼人,我就一個人在庭院裡喝咖啡看書,而且這裡也是石板屋造型,多納部落先民早期在溫泉溪就地取材,只是不知道那20多年前拍照的石板屋到底在哪裡。

回程去羅木斯步道走一小段,就是午後一直會有大雷雨的狀況,也不敢一直往山裡面走,就是走上一段就回頭了。也許下去冬天來看紫蝶過冬的盛況吧!


回程就順道去新威森林看看那一整排的桃花心木,是還蠻舒服的地方。


Thursday, July 13, 2023

怪物 Monster

沒像以前隨時關注電影上映的訊息,其實就是因為疫情造成,也因為這樣我差點錯過是枝裕和的這部電影。那天因為在臉書看到才知道有這電影,趁著這段悠閒時光趕緊來去電影院欣賞這影片,人數其實還不算太少,畢竟在台南平日看電影真的很容易就包場。

不過因為完全沒有事先閱讀電影介紹,對這影片內容完全不知道,看到第一段以母親的觀點呈現的校園霸凌,然後進入第二段老師觀點的事件呈現,我整個被鎮住,來到第三段其實我已經不知道真實是什麼?

導演將全片依序分成名為「安藤櫻」、「永山瑛太」、「兩名男孩」的三篇章結構敘事,彼此獨立,卻又相互交纏。在這三章節的「不同視角」之中,反覆辯證真實。 相同之中的不同,反覆之中的差異,這是是枝裕和過往創作之中,從未觸碰的劇本編寫方法——非線性的時間以及重複路徑的敘事運用。 

我們以為的真相,真的就是眼見為憑?每個人有自己的視野解讀,卻因為有自以為是的觀點,應將某些事件解讀來強化自己的想法。導演逼我們對於同一事件看三次,看到了事件真相?我不完全確定,但對導演帶給我們”人性的質疑批判,以及猶帶救贖的光與夢想”那才是面對這影片更多的感動。

至於「兩個男孩」的結局,我想是個開放的結局。對我來說我願自相信一個正向的方向,畢竟大家都走過這樣多的波折,是該有更大的空間接受他們的一切。

對了!田中裕子飾演的校長,在某些點有那麼許多莫名其妙,卻又因為特殊到好符合這電影的節奏。好多時候我若是安藤櫻我該是很想吧下去吧!


Tuesday, July 11, 2023

隙頂避暑去


反正賦閒在家,這樣的艷陽天,我不會嚮往海邊的度假,反而想要上山避暑。就先來去阿里山公路上走走吧!

上次到隙頂住宿我其實不太確定我們住哪裡?到底走了那些步道?感覺跟旅遊書上的一切好像都不太一樣,而對於那相對位置腦袋裡也不太有記憶,不太確定自己一個人開車上山是否OK,就決定來搭台灣好行上山,然後消磨最熱的午間時光,再搭公車下山回家。

原本想說那就開車到高鐵嘉義站,然後接上台灣好行的阿里山線。不過因為不太真正確認高鐵站的停車狀況,想著想著就乾脆從佳里搭公車到高鐵站然後等候台灣好行,反正我也很享受搭公車的歷程,也不介意公車的等候時間,就這樣有了上山避暑的搭公車小旅行。

對於隙頂的印想只有當年民宿主人帶我們在竹林裡的散步,而現在有名的二延平步道觀景台的雲海完全沒有印象。就決定來去探探這步道,看有沒有運氣欣賞到雲海,但主要的就是上山避暑,我就是享受山上的冷空氣。

高鐵站第一班上阿里山的公車還真的很多人,有許多外國的學生吧!不過還好大家都有位置坐,而且我是整車第一個下車的人,大概大部分都是要到阿里山的吧!

下公車時我真的覺得我對這裡真是完全沒印象,看著公車站的地圖,想說那只能自己探險吧!

先從尋找茶霧之道開始,台十八線往回走,中也找到入口,不過一開始的路我有點困惑方向,好像有些就是走進民家的茶園裡,但我想就是往上走吧!偶爾碰到下山的人就感覺自己至少沒有脫離正確的方向。雖然空氣中的溫度是舒服的25度,但在陽光下走上坡還是汗流浹背,剛好看到一群人在採茶,趁拍照機會讓自己休息。好像第一次這樣近距離看到採茶。

之後的步道就很明顯了,終可以慢慢地往觀景台前進,唯一比較可惜的是沒有餐廳可以讓我歇息,可以在哪裡欣賞美景的變化。

走一小段二延平步道,又回到觀景台欣賞景色變化也享受超級舒服的涼空氣。


後來我看烏雲狀況,覺得下雨的機率該是很高,我可不想在下雨中走下坡,平常走下坡就已經很辛苦,下雨(大雨)中出狀況的機率絕對很大,還是不要冒險。

下山途中我想走不一樣的路線就是讓自己對這裡有更多的認識,下次來就不會這樣茫然,也真的找到我沒發現的登山路口,但他的標示都已經在巷弄裡不是在台18線上,難怪我就是一整個模糊。

下山後第一件事就是去萊爾富買水,自己的水袋不夠,又想說要下山了也就沒跟山上碰的山友要依些水,想說不到一個小時的路程是可以忍受,但確實是很渴,因為流汗量真的很大,當嘗舊慣了半罐,繼續慢慢喝完另外半罐,然後再慢慢走到公車站牌處等車。

運氣很好的上車後才下大雨,我很難想像這樣的大雨我怎麼應付下坡啊!

很舒服的旅行,我想我還會找機會上去享受這樣的冷空氣的。


Wednesday, July 05, 2023

南方,寂寞鐵道On The Train

很久沒進電影院了,這場疫情確實改變了很多生活習慣。以前該是每個周末都會有一天在電影院的,現在卻是每每看到想去觀看的電影卻又是懶得出門,就是有時得給自己另外代辦事項才會給自己出門的動力,尤其暑假來臨,進入台南市區真的是很大的掙扎啊!

剛好有事情得進市區,就順便搜尋一下電影放映單,就決定來看這電影。

一直就喜歡搭火車旅行,對於南迴鐵道是我很喜歡的一段,畢竟他會帶我到我很喜歡的台東去。而這一段鐵道卻是台灣最後通車的路段。那些年國中同學到台東師專念書,那時候的交通工具就是從高雄搭公路局巴士這樣往返,而南迴通車時他已經回到西部,所以當電影裡它們談到大武的沒落因為南迴的通車,那種當年公路通車的點滴好像也帶我回到30多年前的生活記憶。

台灣早年曾經有綿密且多元的鐵路系統,甚至曾經被稱為鐵道王國,許多城鎮的聚落發展幾乎都是沿著鐵道而成形。其中環島鐵路系統最後通車的南迴鐵路,擁有依山傍海的鐵道美景,但也因為沿線地形險峻和人煙稀少,工程困難度最高,而成為台灣最危險的鐵道。看著電影的呈現才真的感受到建立這段鐵道的困難度,好多鏡頭裡許多工人工作身影,真的滿心的感謝。而談到一些工安意外事件,太多的不捨和感恩,我們的日常,卻是有太多人犧牲奉獻支持。

導演用了五年多的拍攝時間,挖掘當年興建這段鐵路的艱辛過程,和前線鐵道員父子傳承守護鐵道的故事,並在這段鐵路電氣化前,記錄下它最原始單純的地景。如今紀錄片中的老火車和月台樣貌,幾乎都已成為歷史。消失的不會再回來,也最讓我們難忘,當人們湧入原本寂寥的南迴鐵路,再次坐上藍皮普快車時,彷佛不是告別過去,而是在南方時光列車上,再次與自己的青春相遇,也找回了在台灣成長的共同記憶。

我想這電影在我們這一代推出至少還比較有共鳴,這許多歷史也許我們沒全然參與到,但還聽我們的父執輩談論過許多歷史,一些我們參與的片段,電影的故事也是我們經歷過的記憶。讓這些歷史記憶一代一代傳承,組成台灣這個島嶼的共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