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9, 2009

台灣,請聽我說


台灣,請聽我說
壓抑的、裂變的、再生的六十年
作者:吳錦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28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64020
裝訂:平裝

1949年到今天走過60年,一甲子的歲月,60年來有許多事被掩蓋,有太多事情可以敘述,但也有太多,是否也該放下了呢?

也許是因為一甲子的歲月走過,今年的出版界也有許多書籍出版,也許每個人還是有自己的立場,但我一直覺得放寬心胸,去看看別人走過的歷史,試著去了解別人的心情、感受,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我們都是一家人。

六十年,有太多可以記述,也有太多可以遺忘,不管記憶或忘卻,歷史一直都真實存在著。在這條時間長河裡,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每個人都有故事。在這本書裡,十七位不同領域、不同世代,文化成長背景迥異的當代台灣人物,細細訴說他們獨特的生命之河。

他們是季季、胡乃元、黃文雄、陳若曦、孫越、蔣勳、紀政、胡德夫、鄭崇華、星雲大師、林懷民、陳芳明、施振榮、朱天心、鈕承澤、顧玉玲、吳念真等。
他們就像十七把歷史的「探照燈」,在深淺不一的焦聚中,呈現原本我們在黑暗中可能錯失的風景。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大家開始又分起『本省人』 & 『外省人』?為什麼可以隨隨便便就質詢別人『你愛不愛台灣』?為什麼不會講台語就是不愛台灣呢?那我門對母語是客家話的人、原住民語的人怎麼歸類呢?當然語言是當地文化的一部份,儘可能去學習當地的語言,那是對文化的尊重,也是對生活在那片土地人民的尊重,但語言學習上確實也有天份之別,我們自己學習外語的歷程,都知道這些困難、障礙存在,但我想給些寬容、多用點心去對待,人與人之間沒有那樣大的距離的。

這些年來真的是厭惡整個社會所有事情都被泛政治化,用個單一的語彙就想要將一個人歸類,但人可以這樣被歸類嗎?我們都知道黑白之間都還有一片灰色,為什麼一切都要這樣絕對呢?你自己對摯愛的人都有時會發個脾氣,為什麼有時就因為別人發個小脾氣就認為他十惡不赦,他不愛你了呢?多年來我完全不敢寫任何時事的感受,因為很容易就被歸類,所以選擇自我評量,自己依著良心盡可能做好自己,只是看著這樣可愛的人民,卻在自己的家裡內鬥,真的是很難過、傷心。看著17位人物談著他們自己走過的生活,是否大家可以多些體諒,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我們在看人家故事的時候,看著他們的認知,回頭去想想我們的想法,是否這就是造成差異、誤解的緣由呢?你可以說他們的作法有錯嗎?有些真的是大時代造就的悲劇,平民小老百姓都是無辜的受害者,放下這些爭執,並不一定就是全然遺忘曾經的歷史錯誤,該著眼的是從歷史裡得到一些學習,在面對問題時可以處理地更細緻些!

其實大部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愛這裡的,我們不該去質疑自己的兄弟姐妹是否愛我們的家。當然我們會批判它,因為我們希望家裡可以更好,但請一直惦記著:這一切都是因為『愛』,我們可以對政策作批判,但對人請更寬容些。用句林懷民老師在書裡說的一句話作結尾:台灣,事我唯一願意長住的地方。我所有的怨言其實都是遺憾。『遺憾』他的潛力沒有完成。

我們該做的是讓這份『遺憾』愈來愈少。

Monday, September 28, 2009

《男女生了沒》,The Ugly Truth

星期從新竹回到台北,想到看電影版時好像可以看這片的『口碑場』,隨便抓本書就趕緊出門,反正買完票該可以在微風順便吃個晚餐的。7:10的場次,6:15分到竟然就show出只剩前三排的座位,這是怎樣啊!不過我想我一個人,該有機會去卡個比較好的位置的,不過這次的位置比起以前差上許多,但跟前面兩排比,勉強可以接受啦!但相較平常我在長春看的影片,這電影的人次也多太多了吧!

我上週連著看CHE的兩部電影,這週末就覺得我只是想進電影院裡享受一下電影娛樂,希望簡單可以放聲大笑,然後不留一點痕跡的影片,當初看預告片感覺是還蠻好笑的,希望這是個很有週末氣氛的影片。

The Ugly Truth談的就是男女之間醜陋卻真實的事,它是個愛情喜劇,卻也將兩性對於感情的態度很露骨說出,是一部讓你看得哈哈大笑的電影,不過世間男女卻怎樣也無法真正了解對方真正的想法,正如影片裡想表達的:男人永遠無法明白女人的笑容高潮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也像女人永遠無法明白男人為什麼在思考上這麼動物性?

女主角是一個電視台製作人,典型的現代女強人,是幻想著有個完美的男人和她長相廝守。男主角是個在帶狀節目大談男女關係,所謂的The Ugly Truth卻大受歡迎。電視台為了挽救日益下挫的收視率,找上他來救援,不過男女立場迥異的兩人,卻會是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反正我們也知道這類電影還是有公式可循,反正最後就是一個Happy ending,看電影的人也是無聊,都知道公式,但是你卻也願意掏錢去看電影,不在於你以為可以從這類型電影裡學到什麼?人永遠是最難懂,各種成長書籍也不會讓你的人生更順暢。我想可以找一個同理感受,原來不是只有自己笨,原來男生就是這樣,不是自己運氣最爛…他也許有點反諷,男主角原本全然不談『愛』,最後是沒有規則可循的就是愛上女主角;女主角是個根據check list尋找完美男人的人,卻發現完全符合check list上的條件,卻不是自己愛的男人。男女關係絕對沒有那個公式可以套用,一切就是當事者自我體會吧!兩性的戰爭依然會持續下去,或許這也是人們樂於追求愛情的樂趣之一吧!

說真的是蠻好笑的電影,不要太認真、太想了解愛情的道理,看這電影該是蠻愉快的經驗。

Sunday, September 27, 2009

二條通一號


周六在往湖口的火車上看到台南一個老屋新生的故事,也提到了台北二條通有棟老房子再造的例子,圖片看起來還蠻有味道的,所以在週日天氣看起來好些,我就想說騎著車去尋找一下咖啡館,順便喝杯咖啡,消磨一下午後時光。

記了住址,來到市民大道和中山北路口,轉進巷子就看到一棟可愛的日式建築,比我想像中小一點,不過看起來是很典雅。到的時候外面有許多人,我想我就先騎到美術館逛逛,難得騎車在中山北路上,那是我很喜歡散步的路段,卻是第一次騎腳踏車在這裡,不過假日的交通還是很糟,尤其慢車道上總是有人隨便停車,說真的我每次要繞過那停的車子,得關照一下後面來車,是得多加小心的。來到台北故事館,本來想說甘脆直接進去喝茶算了,不過因為那裡體驗過了,我還是決定再回到二條通,感受一下綠島小夜曲的魅力。

因為就一個人,也就不特別佔據桌位了,我就直接在吧台坐定,綠島小夜曲的MENU非常特別,像是一根大大的倒過來的試管,我是還蠻喜歡這樣旋轉的感覺啦!想說在咖啡店該試試單品,今天試的是曼特寧,我是喜歡曼特寧+巴西,不過在MENU看不到巴西,我想就不特別去為難他們了,本來還有考慮肯亞,後來還是喝自己熟悉的味道好了。

大家可以去他們的網站去看看這老屋再造的故事。說真的我們也都知道重整絕對比建造一個新的建物更耗時間、金錢、精力,但這些老房子就是我們生活歷史的一部份,若我們有能力去整修它,那是可以說出故事的建築,我們在生活裡學習曾經走過的歷史,去看看過往木造房子,那份簡單、單純的美麗。

一樓是咖啡廳,後面有個可以容納5~6人的小型會議室,當然也是開放給客人使用。也許是來客量有點多,有幾張桌子我自己感覺若是拿掉,整個空間該會展現更加寧靜、悠美吧!

順著樓梯走上去是老闆與一群建築師的辦公場所,不過他們開放讓大家可以上去看看二樓的結構,我很喜歡樓梯邊上那個書櫃,因為是建築事務所,大部份都是與建築還有設計相關的書籍。

二樓窗邊可以看到庭院大樹展現的綠意,我想在工作忙碌之餘,往窗外望去,看到這片綠,該可以讓心情舒坦吧!

一條美麗街道的巷弄裡,中山北路一段33巷1號,有一個〝二條通1號〞的故事在開展著。

老湖口天主堂

這個月的娜娜來到了湖口,難得沒想騎車的日子,我想就來去湖口隨便走走,也可以收集新的娜娜紀念章。

完全沒有看任何資料,到湖口的區間車該還算頻繁,所以很隨性就出門。買了車票,進7-11買早餐,帶了咖啡,剛好就該是上車時間。一路上吃早餐,看完報紙,聽著自己MP3裡的音樂,好像也就已經到中壢,整理一下,看看外面風光,很快就來到湖口。

印像中該是對面就有公車可以到老湖口,雖然我不知道該搭那一班公車,不過反正我是看到車子就會感覺對不對的人,也真的就是這樣,還是憑著感覺就知道該下車了,沒想到在下車後過馬路還碰到來問路的人,還好他是問我湖口老街要怎麼走,那是我熟悉的,當然可以指引他們,後來我們在老街閒逛時還碰到了,又打了個招呼。

我來到老街的第一站是老湖口天主堂,看到的是“大湖口”木構造的車站,那是為了再現老湖口天主堂過去做為大湖口火車站的歷史,一種意像的展現,真正的車站不是在這個地方。

不過天主堂的前身跟鐵路也很有關係。天主堂的前身即是當時的大湖口站房,老湖口天主堂見證了劉銘傳鐵路歷史、老街盛衰歷史、天主堂傳教歷史,歷經風光、興盛至閒置時期,飽受風雨摧殘的天主堂仍屹立不搖,經由社區居民的努力奔走致使天主堂風華在現,變成社區居民茶餘飯後最愛的休憩場所,天主堂的故事值得您細細品嚐與嚼味…

湖口與天主堂的淵源於民國1952年(民國41年)10月,當時費濟時主教和耶穌會士們來到了新竹地區,而耶穌會內義大利籍的神父們選擇了湖口一帶落腳。1953年(民國42年)8月陶神父來到老街傳教,當時的老街上的舊火車站改建為便宜的出租民房,陶神父是老湖口的第一位本堂神父,他開了一個小小的圖書館,請了一位小姐來管理,隔年1954年,才在老街買了幾棟民宅開始傳教。

後來,教友高達兩百多人,再加上新來的教友,教堂已嫌太小。1959年(民國48年)由義大利籍的滿思謙神父籌措資金(現今教堂內仍有紀念滿神父的父母籌措資金的紀念牌)購買以前的湖口驛站,即是現今的老湖口教堂。

教堂的整體設計是由一位義籍的司修士所設計,教堂內聖壇背景壁面則以巨幅耶穌託付地球予聖母照顧的浮雕,表達天主教充滿人道與環境關懷的精神。壁雕兩側還浮劇一對如門聯般的對聯,展現教會本土化的企圖與趣味。

民國八十二年,老湖口天主堂關閉,停止一切的教務活動,後來在地方人士爭取下讓空間再利用,目前展示天主堂文物以及「大窩口文物館」。教堂旁側原有二層樓之RC建築,也加以改建,一樓右側原有神父宿舍改建為瑪納風味餐廳,有義大利式咖啡及簡易餐點,還有個遊客中心,提供來訪遊客旅遊資訊。當然這棵大榕樹,也讓遊客一個歇息的好環境。

Friday, September 25, 2009

《試讀》駱駝移動圖書館


看到『圖書館』三個字就無法抗拒,當然我很喜歡圖書館,看到滿坑滿谷的書籍,即使有很多我可能連碰都不會碰,但看著書籍滿佈,就有一種滿足感。所以看到這本書試讀邀約,還沒看內容簡介,就直接報名了。而在我收到書的當天,也沒有任何抵擋能力,立刻放下手上在閱讀的其他書籍,一口氣就啃完它,他真的不讓我失望。

『我的人生難道就這樣過?』圖書館員菲歐娜也許為了生活上的疲憊、也許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因為有個計畫案讓她可以離開紐約,到非洲肯亞擔任圖書推廣顧問。

小女孩卡妮卡,曾經以為自己跟閱讀永遠絕緣的她,因為「駱駝移動圖書館」,他像是蝗蟲吞噬糧食那樣的快速閱讀,像個饑渴的人,努力攫取食物般享受文字。視野的開闊,讓她夢想可以到外地上大學,可以成為一個老師。

部落的老師馬塔尼,跟「駱駝移動圖書館」密切合作,卻也引起村落裡保守派的攻擊,自己的妻子也不諒解為什麼閱讀、識字是個重要的事情?他覺得書裡的的新思想會摧毀部落裡古老的智慧?他不知道為什麼自己的丈夫無法跟部落裡的其他男人一樣?

在狼口下倖存的「疤子」,是個沒人注意到的小孩,但他卻是在書本中找到開闊的天地。可是有一天因為他不還書,引起全村的緊張。畢竟這個免費的駱駝書隊有個規定,若有人沒還書,他們就會將欠書的村落除名,不再造訪該地。

尋找失落的書籍,成為大家的共同任務,所以故事就在這熱血的女圖書館員、極力倡導閱讀識字的鄉村教師、渴望藉由知識遠離村子的獨立女孩、反對閱讀的教師妻子、偷書的男孩,和村中捍衛傳統的長老,構成一幅非常精采好看、溫馨感人的非洲人物誌。

在我自己的認知裡,在那樣的部落的社會裡,教育是讓自己脫離貧窮的一個方法,但我想不能用我們認知的方法取推動。故事裡的費歐娜代表的就是我們以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但未曾考量到文化的不同,不過至少她是個願意放下身段去試著了解其他文化的人,而沒有完全強迫性地去讓部落接受她所認知的一切,讓「駱駝移動圖書館」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發現卡妮卡 & 「疤子」的天份,我想那是生活裡很大的一種滿足,雖然帶他們離開部落的想法沒有實現,但在這裡已經為他們開了一扇窗,橫在他們面前的世界當然不會因此就一定會大不同,但他們知道、了解可以有其他的選擇。

每每在看這種到第三世界國家服務的故事,名目上是我們在付出,但部落古老生活的智慧卻通常會教會我們更多,純樸的人民更是無私奉獻他們的熱情。溫暖、感動的故事。

駱駝移動圖書館 (The Camel Bookmobile)
作者:瑪夏.漢彌頓(Masha Hamilton)
譯者:嚴立楷
遠流

Wednesday, September 23, 2009

險路 No Country for Old Men


險路 No Country for Old Men
作者:戈馬克.麥卡錫
原文作者:Cormac McCarthy
譯者:Waiting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0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1735481
裝訂:平裝

因為作者的長路讓我震撼文字的魅力,所以看到有他的中文書出版,當然二話不說直接下訂單購買。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書改編的電影,不過他真的不是我喜歡的調調,當初完全沒有注意到這電影的上映,還好我是先認識作者其他作品,否則我該也不會有機會看這書。

2008年,原著改編電影《險路勿近》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編劇本」四項大獎,我也知道柯恩兄弟對於電影的表現近年來很受矚目,但在目前我還是不太能欣賞暴力美學,書籍對我來說還是比較好的選擇。

戈馬克.麥卡錫的長路文字裡冷中帶熱,很蒼白的背景,卻是人間最溫情的展現,點上一盞不滅的溫暖之火。《險路》卻丟出了截然不同、外熱內冷的吶喊:面對巨大的誘惑、自我的貪婪,外來的邪惡、內在的恐懼該如何面對?

麥卡錫的文字一直都不花俏、也許簡潔但你就是看到那力量,故事描述在荒涼崎嶇的美國、墨西哥邊境,獵人羅倫摩斯追捕羚羊時發現了幾具屍體、一批海洛因以及200多萬的美金,他明白這些東西能徹底改變自己的一生,但羅倫摩斯也因此成為黑道追殺的目標。一絲善念演變成難以挽回的錯誤,一場獵殺之戰就此在美墨邊境上演。

在他的文字裡似乎感受到一種疏離、末世的冷冽感,灰色的色調,似乎是從農業社會快速轉變到現代社會,當初的人際關係,那種互相關切、關懷、充滿人情味的關係都不在,人對生活的價值也被一再重整,心裡頭有那麼一點點適應不良的感覺。作者以節奏明快、暴力血腥的情節來呈現美國德州與墨西哥邊境地帶的真實情況,也暗喻了道德尊嚴和公平正義,以及仇恨及暴力之間的對立和角力。

對我而言比較沉重的議題,但還是一本很好看的書。

Tuesday, September 22, 2009

胡士托風波


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
作者:以利特.泰柏
原文作者:Elliot Tiber
譯者:廖月娟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64972
裝訂:平裝

說真的,我一直不是什麼搖滾迷,對胡士托音樂節,一直到李安的電影開拍我才「聽過」,他到底是什麼我一直在等待電影來揭曉。

本來想等待電影上映直接認識所謂的胡士托風波,胡士托音樂節,不過那天為了訂幾本旅遊文學的書籍,既然看到它,那就先看看書,雖然我還是一定會去看這電影的。也許因為完全不了解,看著這個事件,那個時代,我想曾經參與過的人,那真的是個特殊的年代。

該怎麼描述看這故事的感覺呢?苦悶、自我陶侃、苦中作樂的生活,但也是充滿著夢想、理想的故事,為了夢想實現,努力排除萬難,誰說你不可以做大夢?誰敢說只有有後盾的人才可以做大夢呢?看你到底有多想要,你的決心有多少,當你再也無路可退,似乎也只能勇敢向前,但卻也因此你的生命有所不同。我們看到了作者以利特.泰柏的不同,當年沒有泰柏,可能就沒有胡士托;但是沒有胡士托,也就沒有今天的泰柏。為了為期三天的胡士托音樂節,他全心全力地投入,開放自己的心胸,讓他找到和身為同性戀的自己相處的方式,也得到父親的接受與諒解,放下了一些給自己的框架,也改變了他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對於胡士托音樂節我知道的也不夠多,就用出版社給的資料給大家做參考,大家可以自己再找些資料去認識這20世紀很重要的音樂事件。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絕對是影響二十世紀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戰後嬰兒潮世代,純真而樂觀,截然不同於上個世代的世故、服從與現實。他們毫無禁忌,擁抱左派、功夫,在禪學、印度思想中找依託,對非洲、中南美洲音樂一視同仁。

但我想以利特.泰柏在胡士托音樂節舉辦前後很截然不同的人生,那是值得大家去思考自己生活的面項,是否自己給自己限制太多,是否太輕易說:不可能呢?

用李安的這一段話為這個故事做個結尾:「真誠面對人性,真誠面對自己。你勇敢,願意真誠面對,會開拓出很多空間、很多思路。當在做這樣的開放時,那個能量會影響到你的觀眾,他會跟著進來。」   ──李安

《試讀》黯夜園丁(The Night Gardener)



一杯紅酒,來點爵士樂,調好燈光,找張舒服的沙發,將自己踡縮在其中,週末的日子,好好享受這樣一個故事。

一九八五年,華盛頓特區東南區社區菜園發現一具黑人少女的屍體。少女頭部中彈,是「迴文謀殺案」第三名被害人。重案組警探T‧C‧庫克、制服警察古斯.雷蒙與丹‧哈立德都在犯罪現場。但最後綽號「黯夜園丁」的兇手逍遙法外。

2005年,T‧C‧庫克是退休的老人;哈立德因為意外扯上的醜聞案,離開警界,自己開了接送服務的公司,擔任司機 & 保鑣;古斯.雷蒙是當初「迴文謀殺案」唯一仍在職的警探。

一個深夜,哈立德在一個菜園裡發現一個青少年的屍體,這男孩名叫艾薩,因為發現在菜園裡,名字又是正反念起來都一樣,不由地讓人想起20年前的「迴文謀殺案」。而庫克因為一直無法破「迴文謀殺案」心裡一直惦念著,雷蒙雖然不是這個案件的負責人,但因為死者和自己兒子的關係,讓他也得涉入其中。三個人因為這個案件20年後再度牽扯,這次他們可以找到『黯夜園丁』?這案件跟20年前的「迴文謀殺案」是否有相關呢?

主題當然是艾薩的死亡案件,但生活裡每個細節都是互相連結的,在追尋真相的同時,會發現更多牽扯出來的事件。剛開始以為故事怎會這樣多線進行,主要案件到底是哪一個啊?不過有點耐心,多條線索會逐漸聚攏,讓我們逐漸看到故事的樣貌。

不過這本書的特別之處不只是警探辦案一種刻版化的公式,作者巧妙將種族議題鑲嵌其中。雖然南北戰爭解放了黑奴,黑人民權運動讓黑人有公民權,多元種族在美國這個大社會裡生活、通婚,但是在一些場合裡,還是有些刻版印象。藉由雷蒙警官家裡的情況,點出有色人種在社會裡有時需面對的蓄意挑惕;也藉由雷蒙家的父子關係,對照艾薩家,探討的親情關係。對於艾薩的狀況,只能說是一個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劇,再結局揭曉那一剎那,就是會感覺有那麼一點淡淡的哀傷,多一點包容、愛、體諒,也許就可以有很大的不同。

很精采的故事,雖然閱讀的過程裡比我想像中還要辛苦,好像得停下腳步重新整理自己的心情,有那麼一點沉重,但還好有一絲光透進來,看到愛與希望。

黯夜園丁(The Night Gardener)
喬治.佩勒卡諾斯(George Pelecanos)
譯者:傅玉安
出版社:遠流

Monday, September 21, 2009

三義騎乘,龍騰斷橋 & 勝興車站


自從跟LIV騎車以來,我想這一次的里程數是難得在20KM以下的,不過也許是因為先前心情太輕鬆了,後來爬坡的時候卻也是累到心臟快爆掉。

一大早6點15分到達LIV,工作人員還忙著將我們的車架 & 輪胎放進遊覽車裡,大白裡的補給品也已經早就放置妥當了。我們當然是悠閒的吃早餐,等候其他人員的到達。

在車上的時間大夥就是聊天、看看風景、看書、甚至補個眠,畢竟大家都在5點多就起床了,有時為了騎車早起還是會有那麼一點小掙扎啦。難得還有一小段時間可以補個小眠。

來到三義交流道,車亭休息站,把車架拿車來,也去找到自己車子的輪胎,開始組車啦!因為我們難得到中部辦活動,所以捷安特總公司有幾個人來到三義交流道跟我們會合。

熱身後準備開始出發。剛開始這一段路真的很輕鬆,很快又是進入林道裡, 真的很舒服,大家今天的速度好像又調得特別慢,讓我們的心情調整就是慢騎、享受林道、大口呼吸的日子,結果一個轉彎,完全的大陡坡,心情上真是難以適應,然距離不長,這個陡坡也是稱得頗辛苦,終於來到這段路的高點,下滑後就會來到今天第一個景點,龍騰斷橋。

這座斷裂的紅磚拱橋係日本人於一九○五年左右所建,整座橋純由紅磚水泥所砌成無半截鋼筋,但結構卻非常嚴密而牢固。橫跨在景山溪支流龍騰溪深谷上,氣勢萬千。可惜在民國24年(1935)四月二十一日的關刀山大地震中嚴重損毀不堪修復。民國八十八年九月廿一日再度遭受九二一大地震的無情摧殘,由北端算起第五橋墩半殘拱口二次被震斷,今天剛好九二一10周年,希望記取大自然的教訓,叮囑著自己隨時保持謙卑。

我們到的時候,大白已經在此佈置好點心水果了。為了我們的活動,工作人員可也是也用心準備水果點心,右衛了怕我們每次都看到類似的東西,還得費盡心思去變化點心內容,真是辛苦他們了。聽說今天的新花樣,果凍很好吃呢!

休息拍照後,繼續往勝興車站前進。一路連續幾個髮夾彎,騎過一個還有一個,還好中部捷安特人員鼓勵我們說快到了,就一路撐著來到這段路的最高點,不過在看到“勝興車站”的交叉路口,那整個心跳真快爆了,大家只能說原本心情太輕鬆了,沒有爬坡的心理準備,讓自己今天騎來特別辛苦。

過了高點就一路下滑來到勝興車站了。勝興站位於縱貫線基隆起點一六四、六公里,建於民國前五年(明治四0)四月,原名「十六份信號場」,而後改為驛,光復後本地隸屬勝興村,遂於民國四十七年二月十日起改名為勝興站,站房初時僅為一信號場,專以辦理列車交會運轉業務。嗣後應地方需求於民國十九年四月起開辦客貨運輸。當時貨運業務甚為繁忙,遠在大湖出產之木炭、香茅油、柑橘、桃李等山產皆由本站輸出。後因公路開通,貨物改公路運輸致貨源短缺,自民國七十二起停辦貨運,專辦客運。民國八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晚上九點十分車次一六七最後一班南下列車停靠後,新舊山線完成切換,舊山線縱此畫下完美句點。

當然我們最熟之的特點是:台灣鐵路的最高點,站內豎立有建於民國四十八年元月之「台灣鐵路最高點」、「海拔四0二、三二六公尺」紀念碑。

這座日式木造站房,樑柱銜接完全不用鐵釘,雖歷經九十餘年 寒暑尚能原貌呈現,是台灣老式車站之典範,山線中最具歷史文化保存價值的車站。也許因為不是油桐花季,感覺上是好一點,不過擠到連走路都困難的地步。

不過說到油桐花,上週我從台南回台北的路上,經過山區路段就看到山頭白白的景象,可是現在是9月,那不是號稱五月雪嗎?怎會現在有其蹤跡呢?帶著疑問今天騎車路上還真的看到飄落的油桐花,上個禮拜我不是眼花,而是這整個時序都亂了,花也亂開了。

勝興車站拍照玩耍、喝飲料、有人去吃ㄧ點點點心,我們來去今天的午餐地點,也是我們今天騎車的終點,綠葉方舟。

來到停車場,卸下我們的裝備,工作人員又是辛苦的幫我們拆卸輪胎,然後放進去遊覽車裡。而我們卻可以悠閒地在這美美的地方享受一個悠閒午餐時光,不過就是他們辛苦了。後來大家在這片草坪理試騎Bonnie的車子,20多萬我們大概短期間內買不起,體驗一下過過癮就好了。後來拍照拍上癮了,我們大家一起來個“青春飛揚”跳躍,之後也該準備回程了。Bonnie他們搭大白到三義交流道附近,然後騎回大甲。我們就到三義水美木雕街隨便逛逛,該採購伴手禮的就也在這裡買齊。之後我們看了一段電視,之後大家小睡片刻,雖然有點小塞車,但也不算太嚴重,我們在六點左右抵達LIV門口,組裝好自己的車子,也就可以騎回家,結束今天美麗的行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