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9, 2021

人慈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Humankind: A Hopeful History

作者: 羅格.布雷格曼  

原文作者: Rutger Bregman

譯者: 唐澄暐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8/31

語言:繁體中文

 ——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美好,真正的威脅,是我們對於自己太悲觀

到底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好像都有各自的主張,也有各自的例證。當然作者就是主張性善的一方,也不斷去尋找證據來證明。對於我自己面對生活的態度,我該是那個相信人性的人,卻也主張”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也該是我旅遊世界各國的態度吧。我記得我有好多朋友總覺得我好像太大膽在世界各地走跳,但這20多年來的經驗整體上都是正向的體驗,我實在想不出來為什麼需要把自己搞得緊張兮兮的?但我也會提醒著自己避開暗巷,尤其在天黑以後,不要讓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也盡量"錢不露白"。20多年遊走世界各地,一些小小的欺騙總是會遇到,不過真的沒有什麼危險的狀態。

作者在書中引用一個問答。教授問學生,請問你住在哪個星球?

星球A:飛機墜機後,生存者禮讓最需要救援的人。

星球B:事故發生後,生存者爭先恐後地往出口擠,不惜將他人踏在腳下。

一次又一次,幾乎所有的學生都選B。但其實,我們是活在星球A。——綠角/財經作家

其實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對於納粹的研究。我一直都以為就是一種服從命令,造就德國軍人面對納粹無人性的要求還是一路向前,但作者說的是,那是部隊裡同儕的互助力量,造就德軍在戰場上的英勇向前。

另外,二次大戰期間,德軍試圖用轟炸瓦解英國人的抵抗意志,他們認為,一旦恐慌與暴力蔓延開來,人類便會顯露低劣的本性。然而,德軍的劇本並沒有上演。

 接著,英軍採用同樣的轟炸戰略回敬德軍,他們認為,在轟炸之下展現的韌性,是英國人獨有的美德,德國人連他們挨過的一半都挨不住。英軍的盤算也落空了。

 事實上,不只德、英雙方對人性有如此悲觀的看法,而是高達97%的人皆然。但眾多的歷史事件證明:當危機來襲——不論是炸彈落下或洪水成災,我們展現的都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當然作者一路想表達的是—如果你曾對人類感到灰心,這本書將為人性的光明扳回一城。只能說我們如何看待人性,我們就會展現出怎樣的人性,而通常也會吸引跟自己相類似的人。隨時保持良善的心,不論是否對自己有多少好處,我還是願意相信良善行為的循環力量。

 

 


Monday, September 27, 2021

無法平靜的夜晚De avond is ongemak

 


無法平靜的夜晚De avond is ongemak

作者: 瑪麗珂‧盧卡絲‧萊納菲爾德  

原文作者: Marieke Lucas Rijneveld

譯者: 郭騰傑

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出版日期:2021/09/01

語言:繁體中文

剛開始我是帶著一個輕鬆愉快的心情想要開始閱讀這個故事的,而其實這根本不是我想像的適合輕鬆愉快的假期閱讀讀物啊!

好吧!全然就是衝著作者而買的書,根本沒有先知道故事內容。該說是葉美瑤推書太成功,我就是直接下單了。但這真的真的好沉重,雖然說我知道生命不是童話故事,可是總是期望不要太艱辛難熬,即使遭遇波折險阻,即使受傷,都希望是”殺不死我的讓我更強壯”,絕對沒料到是這樣不斷不斷地陷落,不知道怎樣從谷底爬起。尤其是10歲的小孩子啊!真的是太太太難過了啊!10歲,有點懂事卻還不夠懂人生、生命各種起伏,面對哥哥的意外死亡,他很努力想要知道為什麼哥哥會死掉?是他默默祈禱哥哥代替兔子死去?這災難是不是他造成的?是不是因為自己所已把這整個家庭搞砸了?好多好多的疑問,父母總以為小孩子不懂,沒去面對她的疑惑,全家成員各自處理自己的悲傷,一整個家庭結構分崩離析,其實有可能一個小改變就可以扭轉這些傷害!?

看完故事後再研究作者和這本書,是說有一點自傳色彩在。《無法平靜的夜晚》書中那個十歲就失去哥哥的孩子所經歷的,萊納菲爾德也經歷過。作者三歲時失去哥哥,經營牧場的父母難以承受卻默默過著日子,大人們在信仰與真實情感中的掙扎,孩子們則從大自然中學習孤單、學會殘忍、也學習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死亡、禁忌與信仰。

試圖理解痛苦,是不是就是人類抵抗痛苦的方式?

看著書中的的主角賈絲,希望哥哥回來,希望家庭重修舊好,希望父母再度親密,而自己可以好好找自己――這中間也看到她的擔心,擔心自己自己就是那個壞的角色,自己就是那個key,甚至總是拿自己來比喻希特勒。

最最讓人心疼的是在一個沒有人教育自己如何面對傷痛的環境下,一個小孩,要怎麼尋找自己?怎麼面對傷痛?有可能放下嗎?而也因為沒有學習對象,我們看到主角很用心觀察感覺所有環境地變化,也因為沒有諮詢對象,作為一個孩子就是自己想像,那裏頭有屬於小孩子的童趣和詩意,也會帶給我們一個畫面。在那樣的冷冽中感受到一些些溫暖。 也許就是人生可以不斷撐過去的理由,總在那冰冷疼痛中,找到一些溫暖和安慰,讓我們可以熬過人生裡的寒冬,讓這個故事沒全然灰暗。


Friday, September 24, 2021

費德勒: 王者之路The Master

 


費德勒: 王者之路The Master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09/04

22年職業生涯、20座大滿貫,

超過1000場勝利,稱霸世界第一寶座310週,

2021年,在超過400天的休息之後,年近40的費德勒再度踏上法網紅土、溫布頓草地,

以凌厲的每一分攻勢向世界宣告:「費神」的歷史仍在持續!

我追網球的時代該是艾伯格末期銜接上山普拉斯& 阿格西的時代,所以對於費爸的網球奇蹟我參與的真的不多,不過每每閱讀這樣的歷史,就是帶領我去溫習職業網球比賽的許多美好的moment。

對於費爸印象很深刻的反而是2001年他在溫網打敗我網球的偶像Pete Sampras。說真的他冒出頭時我有些"不喜歡"他,畢竟那些年已經是山普拉斯職業生涯的末期,大滿貫獎盃愈來愈難拿到,又是在他最熟悉的溫布敦被打敗(若在法網我可能就覺得還好),那種心情就是很複雜。後來雖然沒有那樣注意每一場賽事,但不得不說他真的在2003年拿到第一座大滿貫獎盃後愈走愈"神",曾經以為山普拉斯14座大滿貫紀錄可以維持的久一些,沒想到這世代就這樣拿到20座大滿貫。真的是另一個職網世代。

書以費德勒生命中重要的十六個地點為主題,猶如一部精采絕倫的遊記,帶領讀者一步步親臨費德勒從狂放不羈的青少年選手到優雅的網球天王,邁向顛峰的漫長道路。原本我以為他是跟山普拉斯一樣的草地之王,但他其他硬地表現也很不錯。而我以為他就是這樣的溫文儒雅的網球人,卻沒想到初入職網的費爸,竟然是個愛哭、摔球拍、不太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這一路走來是許多人組成的團隊成就了費爸的成績。

此外,我們當然更不能錯過「費神降臨」的美好時刻,本書將帶你重溫費德勒生涯中最偉大的戰役。其中有些賽事是費迷們同樣難忘的,但也有些比賽,只對費德勒本人獨具意義,他也一一將這些心路歷程分享給了讀者。當然我們也就從這些對戰中回憶起那些短暫的球王,休伊特、羅迪克…它們明明就是同一世代,但卻退休好久了,費爸卻還在場上,時不時還是有很精采的表現。

當然也讓我發現納達爾、喬科維奇、座大滿貫的紀錄。到底這20年來他們幾乎不留給其他人機會啊們幾乎不留給其他人機會啊!無論如何,它們都是傳奇了,不過我是更期待新秀的崛起,看到職網的另一種氣象。


Tuesday, September 14, 2021

喜鵲謀殺案Magpie Murders

 


喜鵲謀殺案Magpie Murders

作者: 安東尼.赫洛維茲  

原文作者: Anthony Horowitz

譯者: 趙丕慧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8/05

語言:繁體中文

有趣的「劇中劇」的模式,害我讀著讀著就懷疑起自己,想說是我哪裡弄錯了嗎?還翻回封面去看看作者到底是誰啊?本書的書中書,也叫「喜鵲謀殺案」。前半部我們閱讀的是艾倫·康威的偵探小說《喜鵲謀殺案》,想說我不就是在閱讀安東尼.赫洛維茲的《喜鵲謀殺案》?為什麼又是另一個作者的作品啊?但就是玩弄著小說映射著現實,而現實好像是按照小說寫的那樣在發展。

現實裡的人物是編輯蘇珊、作家艾倫.康威,而因為作者這部最新的作品卻沒有結局,而作者已經過世。蘇珊·爲了尋找最後的手稿逐個拜訪了艾倫生前的親人和朋友,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她越來越發現艾倫的自殺並沒有那麼簡單。

結合兩個故事,虛實之間讓讀者迷惑,對我這種沒有推理技巧的讀者來說就是看兩個故事,看作者玩弄文字,我們讀者就是做字謎遊戲和類比推理,看到一個人物就會去第一個故事中尋找和他有關聯的那個人。比較邏輯類的推理,但少了我們看推理小說尤其面對命案,那許多解剖、辦案的技巧,找到讓證據來說話。相對之下好像就沒有那麼精彩。但對我來說娛樂性還是十足的。


Friday, September 10, 2021

深入絕境: 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

 


深入絕境: 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

In Extremis: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War Correspondent Marie Colvin

作者: 琳賽.希爾遜  

原文作者: Lindsey Hilsum

譯者: 黃楷君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1/09/01

語言:繁體中文

曾有一個時代,記者願意捨命,只因深信「真相」能改變世界

她是英勇的傳奇,戰爭的見證者,也是堅毅而無畏的女性

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 唯一中文傳記

閱讀著瑪麗‧柯爾文的一生,我們也跟著回顧了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戰爭衝突歷史:共產瓦解、中東衝突、世界正步入後冷戰時代時的一段歷史。南斯拉夫的解體、斯里蘭卡的內戰,東帝汶、車臣到敘利亞內戰…整個世界其實戰爭都不斷,只是我們生活在台灣,加上國內媒體對國際局勢的新聞愈來愈少,有時候真的以為就自己島內的吵吵鬧鬧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事件,也以為那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也許也就是這樣的小島世界,我們曾經以為記者”無冕王”的職業是多麼的特殊且重要,那是我們認為在前線上的國際新聞記者所扮演的傳真角色。我們看到那些新聞記者們置身衝突現場,做足功課,為無聲者發聲,甚至與權力者對質真相,在今天這個資訊混亂的時代看來更令人動容。對照現在我們在台灣看到的記者,淪為為該媒體的傳聲筒、甚至任意扭曲新聞,真的就是難怪我們這樣瞧不起記者這行業了。

瑪麗‧柯爾文,是歐美家喻戶曉的偉大戰地記者。她曾隻身訪問利比亞狂人「瘋狗」格達費,也在以巴衝突的硝煙中與阿拉法特會面,還獲贈珍珠。她走訪戰地,無懼砲火,關注殘破世界裡珍貴的一絲人性。即使她在轟炸中瞎了左眼、左耳失聰,但仍止不住她凝視真實、報導真相的熱情,之後更以「獨眼」的女俠形象深深烙印在世人的記憶當中。二○一二年,她不幸死於敘利亞的戰火,將畢生都奉獻給了戰地記者這份職業。

在《深入絕境:戰地記者瑪麗‧柯爾文的生與死》中,瑪麗的同事琳賽・希爾遜細膩地梳理了她近乎傳奇般的經歷。她獲得獨家授權,透過研究瑪麗從十三歲起就寫下的私密日記,以及對許多親友的深度訪談,經過多方深度調查,才寫成這本動人心弦的傳記。在世人眼中,她是勇者,是英雄,是戰爭的證人,是一位堅毅而反叛的女性;在這本傳記中,讀者更能看到,她也是有血有肉、時而脆弱、時而迷惘的個人。她因為性別而受到不同的眼光和待遇,也和所有人一樣,會恐懼、會掙扎,僅有平凡的肉身,但她不曾因此卻步,直到死亡都仍體現人性與人道的精神。

本書不僅是一位非凡女性的傳記,也是二十世紀末一系列重要的國際爭端、人道危機的回顧,更可以讓我們看見:敢於深入絕境的戰地記者,曾經在國際大事現場扮演的重要傳真角色,與他們為接近真相而做的人生選擇。書中充滿了故事,也令我們重新思考新聞行業的理想、真相的價值,在今天這個資訊混亂的時代看來更令人動容。透過瑪麗‧柯爾文的一生,或能喚起「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聞」的省思。

1987年,柯爾文曾用一篇報導扭轉戰爭局勢。2012年,她付出自己的生命,卻什麼都未能改變。敘利亞內戰至今仍持續中。

其實我們也看到新聞環境的改變,該也說世界局勢更加複雜,戰爭也更加殘酷,記者在戰地中所受的保護與尊重遠不如昔。就柯爾文自己在2001年斯里蘭卡VS 2012年敘利亞,其實也會讓我們開始想說:為新聞犧牲生命,值得嗎?我想很難回答,她當年回答是:值得。現在呢? 在戰爭中揭露一個真相,到底有多少力量?看看2021年的現狀,緬甸、香港、新疆的現實,其實讓我有點挫折,若一個政權就是要這樣胡搞瞎搞,現在的聯合國/世界有多少正義存在?而今天的阿富汗,我們在遠方說著這些婦女的人權、小孩的受教權…但美國進去20年,就這樣的瞬間就崩解,我們還能期望1987年黎巴嫩的事件可以再複製嗎?戰地記者現今的角色是什麼?想想那時候的敘利亞,政府封鎖外國媒體採訪,下令對外籍記者格殺勿論,甚至她當時倒下就因為追蹤她的衛星電話找到位置,就是怎樣都要追殺你。只是若人們都放棄了”正義”可能存在,生命又有什麼可以期待呢?

當然書裡還有她生活的另一面,不是戰地記者的生活。「她也有脆弱無助的一面,她也會恐懼。她的感情路不大順遂,你可以說她運氣不好,也可以說她識人不明,總之她難以讓兩個面向的自己和平共存。可是她也無法壓抑性格中光芒四射的那一面,因為那就是她。」


Wednesday, September 08, 2021

謊言之瓶


 謊言之瓶:學名藥奇蹟背後,全球製藥產業鏈興起的內幕、利益與真相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

作者: 凱瑟琳.埃班  

原文作者: Katherine Eban

譯者: 高子梅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5/29

語言:繁體中文

撼動21世紀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學名藥造假風波

但說真的,這種風波,讀起來真的很悲傷,真得是很殘忍的行為,而且為了自己的利益全然不將人的生命當作生命,這樣的行為真的令人髮指,而FDA的顢頇,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說官僚這樣的體制了。

當然我也可以理解那種迫切需要便宜藥品供應、免得造成藥品斷線,但藥品的意義不就是要保護人的生命?而許多的藥品卻是慢慢奪去人們的生命,這樣的狀況再便宜是有意義的嗎?那些藥品根本免費提供都是罪惡的事情,更何況他們藥商還從中獲得暴利,只是被當作詐欺起訴?這樣弭滅良心、只為了獲利實際上卻是殺人的行為,真的是太太太超過了啊!

現在全球的藥品市場供應,學名藥已占了百分之九十。學名藥為原廠藥專利到期之後,活性成分及藥效與原廠藥相同的藥品。少了原廠藥的研發時間及製作成本,學名藥理應具備藥效相同卻更便宜的優勢,用以服務更多病患。而且我想那也是1984年美國哈奇─韋克斯曼(Hatch and Waxman)法案通過希望帶來的效應。但法規實施初期之缺失也使極少數藥廠鋌而走險,換取暴利。

藥物安全深深影響著每一個病患的健康。當學名藥已普遍用來治療青春痘、膽固醇、憂鬱症、心臟病等大大小小的疾病,而我們的醫生與藥劑師也一再保證藥效相同且價格更便宜,我們又該如何防範從藥局拿來的藥,竟有可能導致疾病的惡化,甚至還有可能要了我們的命?

本書揭露21世紀一樁牽動全球用藥安全的藥廠醜聞。迪奈許.塔庫爾(Dinesh Thakur),一位受學名藥前景所吸引,從原藥廠轉職至印度最大學名藥廠蘭伯西就職的工程師。原以為前途似錦,不料面對的卻是整間公司都在詐欺的企業文化。這間曾經成功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十幾項學名藥生產核准,並在十一個國家設有工廠、產品銷售遍布一百二十五個國家的藥廠,竟長年偽造藥物成分與數據,還讓藥物得以成功上市、牟取暴利。為堅守用藥安全這條底線,塔庫爾只能冒著自身與家人的生命安危,槓上這間跨國企業,最後還試圖將印度政府一狀告上法庭。

這樁騙局也進一步披露製藥產業的世界地圖,原來是由各國監管不利的監督單位、瞞天過海的印度及中國藥廠,還有一顆顆沒有成效、甚至還會致死的藥物所組成。製藥產業的全球化,將中國及印度的藥廠,與日本、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聯繫在一起,並代表著公共衛生的終極試金石:負擔得起的藥品竟會帶來抗藥性、藥效不彰與預料之外的副作用,而這一切可能都與製藥產業移至海外生產相關。

面對這許多我們看不到摸不到的製造過程,關於用藥安全,自己該對自己的身體有更多保護裝置。對於藥物的來源需要有更多的了解,若藥物改變主動詢問醫生、藥師,另外身體有不同的反應也得認真面對。你多在乎你自己,就有比較大的可能不會被這些藥物蒙騙。我們不能期待所有人類都有"良心",但總是得學習著好好照顧自己,而不是把照顧自己的責任”寄託”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