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4, 2008
飛魚的故鄉,蘭嶼探險 1
離開無餓不坐,大家回到民宿商量要如何走下午的行程。我跟GRACE就想說去機場旅遊服務中心去拿幾張地圖,結果呢?旅遊服務中心竟然沒有半張地圖耶,台灣有這麼窮嗎?這是想要發展觀光旅遊國家該有的態度嗎?後來我們回到民宿跟飛魚媽媽聊天,她說他們通常都自己掏腰包做彩色影印給客人。寫到這裡我等會該來觀光局網站留個言,蘭嶼是個很適合歐美年輕人來自助旅遊的地方,我們的旅遊資訊是該有更完善的資料,而不是這樣連一張地圖都要不到呢!
回到民宿讓飛魚媽媽對我們做一下蘭嶼簡介。蘭嶼舊稱紅頭嶼,離台東南方四九海浬,西距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僅四一海浬(所以從後壁湖到蘭嶼船班比從富岡出發的多呢!),北方隔海距離四十海浬處與綠島互為碕角、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巴丹島遙遙相望,東為一望無際太平洋。周圍全長三八.四五公里,環島全長為三六.五公里,僅次於澎湖島,而成為台灣第二大島,另在本島東南方三海浬處,有一小島稱為小蘭嶼。
飛魚媽媽建議我們先到隔壁的蘭恩文教基金會去看看地下屋。雖然其他部落也還有幾個地下屋,不過那是私人住宅,不過蘭恩基金會的開放給大眾去認識蘭嶼的地下屋,環島旅程就從這裡開始,也因為碰到一個導覽團,跟著聽到一些介紹。一個傳統的達悟成熟階段的家包括三個主要的建築:主屋(vahay),工作房(makarang),與涼台(tagakal)。半地下室的主屋是建在依地形挖掘出的半地下屋基上。主屋主要的功能包括提供作為睡眠(特別是冬季)、煮食、生育、貯藏家傳寶物、儀式等活動的場所。主屋建築本身又是社會聲望與地位的象徵。工作房則是一干欄式的建築,其地板高度與門外地面一致。它提供作為睡眠(特別是夏季)、手工藝制作、招待客人等活動的場所。涼台則是一小型的干欄式建築,高出地面約60-90公分,它是人們聊天、工作、午憩、甚或進餐的地方。我覺得很像在南洋地區的”發呆亭”,我們一直說要找個時間來這裡發發呆的,可是因為假期太短,想看的東西太多,還是沒能有太多時間好好享受發呆時光。
離開蘭恩基金會,經過機場,先來喝一杯阿泉伯的海燕窩消消暑,不過有一台機車在半路輪胎破了,又聯絡飛魚媽媽回去民宿換車子,我也就旁邊拍拍曬飛魚的景象。
看到饅頭岩,坐飛機進入蘭嶼時,饅頭岩是第一個看到的地標。此地因遠看就像是一個大饅頭而得名,這裡是熱帶魚及龍蝦的故鄉,也是椰油部落昔日「崖葬」、「海葬」的墓地。我們在第一次經過饅頭岩的時候沒有多停留,後來再下午六點多來這裡等待日落。
經過加油站、港口,來到紅頭岩。紅頭岩以形似人頭側面而得名早期「蘭嶼」被稱為「紅頭嶼」其傳說即每當盛夏日落西沈時,自台東遠眺蘭嶼島可望見泛紅的霞邊處映著紅頭岩,彷彿趴在海上紅色頭顱,故稱之為「紅頭嶼」。當地稱此岩為ji-yakmeisoRsoRlan,形容其岩壁造形如流水般地橫流在高聳的岩壁上;另一當地名稱ji-pineiyaow,即人工開鑿之意(指貫穿洞口的環島公路)。
穿過環島公路,不久該就是鱷魚岩。因為沒有解說牌,我不是很確定那塊岩石是鱷魚岩。有一個說法這岩石由火山噴出的碎屑物堆積而成,因為侵蝕作用岩石節理破裂,而形同如鱷魚粗糙般的皮膚,岩石由海岸邊凸起並仰天張大其口,狀似鱷魚而得名。達悟族人放牧的羊群常調皮的攀岩而上,站在大嘴巴上,形成有趣的畫面。這畫面也可以在其他岩石看到,我們慢慢賞玩蘭嶼,欣賞一些有趣的畫面。不過隔天我們在小天池碰到一群人,有人說那鱷魚岩是海裡一塊浮起來像鱷魚的岩石。
隔壁看到的就是坦克岩,坦克岩是靠珊瑚礁岸的岩石奇景,整塊岩石就如同一輛坦克車一般,上面滿了綠色的青苔。
轉個彎不遠處就看到五孔洞。五孔洞為一系列的海蝕(門)洞,岩壁上可以清楚的看見海岸升起的痕跡,岩壁上珊瑚化石清晰可見。五個洞口緊鄰形成,每個洞口當地人均賦予不同的名稱,過去是達悟族人所忌諱的地方,洞與洞之間部分可以互通,第一個洞vaRai no volai(蛇窩之意)是蛇的家,第二個洞是休息的地方,第三洞為「相撲洞」,源於朗島與椰油部落角力相撲的地方,傳說兩村人若有事衝突通常在此開始角力相撲於此分出勝負。第五個洞稱之為pangsangsadan意為杵小米之地,傳說附近村莊的老人常在此洞打小米,另外此處也被稱為「惡靈之窩」,早期被歸為婦女孩童不宜久留之禁地。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 comments:
你好我是飛魚媽媽的兒子
很高興你們來住我家
很歡迎下次再來喔~
飛魚民宿全家都愛妳
:)
to:飛魚
我們大家都喜歡蘭嶼
希望很快可以再去蘭嶼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