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25, 2009
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 I saw Ramallah
回家:橄欖油與無花果樹的記憶 I saw Ramallah
作者:穆里.巴爾古提
原文作者:Mourid Barghouti
譯者:陳逸如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7247636
裝訂:平裝
這是本好看到不行的書。看這書的心情很複雜,對於這書裡的文字很美,可以有畫面呈現,但看這書也有著沉重的心情,那份『異鄉人』流離失所的痛,雖然作者很冷靜面對這段回家的歷程,但確實在字裡行間感受到悔恨、憂傷、驚訝、憤怒,甚至自己都不知所以的情緒。薄薄的一本書,卻絕對沒辦法看很快,因為那情緒太滿,總得放下,讓自己心情再平靜一些,才能繼續看下去。
1967年6月5日, 穆里.巴爾古提正在開羅大學考大四最後的期末考,再考兩科他就能畢業。同時,以色列卻對巴勒斯坦開戰了。這場戰爭讓巴爾古提家的人四散各處,一年後才能在安曼(約旦首都)首次聚首。1977年他被埃及驅逐出境,至1995年才能正常出入開羅機場,夫妻間有17年分住兩地。當時沒有人知道,他要再踏上巴勒斯坦的土地,也是30年後的事了。書中提到,自從1967年開始,我們的所作所為的是暫時的,而且要等局勢明朗再說,可是事情過了30年還是未見到明朗。但這本書已經出版超過10年後的今天,這問題還是無解。
我相信所有的人當初也未嘗預估這一切會是這樣的結局,不知道這樣的離別竟然有時就是永恆。書中有一段文字將那種異鄉人的無奈表達得很好,電話會在某個夜晚響起,電話哪頭的聲音有點躊躇,告訴你某某某半小時前身亡了。你發現你沒辦法參加葬禮,陪著那人一路到墳場,因為你沒有護照、沒有簽證、沒有居留權、OR禁止你入境。沒有一個地方是你的國家,你在那裡都是異鄉人,即使你有著美國、英國…的護照,心理頭沒有個家,真的就是一種沒有根的感覺。
書中也描寫了一段他們家族在法國、瑞士旅行的小故事。手上的護照來自世界各地,約旦、敘利亞、美國、阿爾及利亞、英國、貝魯特,但護照上顯示的持照者又都是來自一個家族:巴爾古提家族。巴勒斯坦人卻被當局視為頭痛份子,作者甚至有17年不能進入埃及,至於拉姆安拉,更是常常的回家路。而回到這裡,看到滿佈的以色列國旗,路障、搜索和電腦。他們無時無刻透過各種方式傳遞給我們一個訊息:『我們才是這裡的主人。』」他想問,為什麼回巴勒斯坦的家, 卻要由以色列人來控管?有一種不想承認的沮喪的感覺,一種不能成就的安全感。
我很感佩作者面對問題的態度,一個亡國子民,他可以這樣冷靜去面對自己國家的問題,但也因為這樣的冷靜,你也更感受到這樣沉重的指控啊!巴勒斯坦人並不仇恨猶太人,歷史上西班牙、希特勒的大迫害,但並不是巴勒斯坦人啊!我們絕對,我想作者也很為那曾經慘遭大屠殺的猶太人感傷,但作者提出的議題也真值得我們思考:建國之後的猶太人,難道也一定要去迫害他人?當約旦河西岸因被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人要回鄉,必須有回鄉許可證,必須經過以色列士兵的許可;三十年來,以色列高速發展,被占領的拉姆安拉則從未成長,三十年過了,家鄉一如 以往破敗,他不會因為故鄉三十年沒變而高興,他要控訴的是,自己的國家三十年喪失了進步的機會。即使是所謂同情巴勒斯坦人處境的人,他們的同情也在沒有衝突之際,是一個勝利者對戰敗者所投以的憐憫。
無法遺忘的回憶、犀利的視角,畫面呈現都是來自一位詩人流亡的痛楚,他以自己生命的倒數計時的迫切來書寫著。
也許正如薩伊德在推薦裡書寫著:雖然書中的這場回歸充滿了歡樂與活力,但到頭來這次回鄉之旅與其說是真正的回家,不如說是作者重新體驗了自己的流亡。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