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04, 2007

漫遊英倫殖民過往(下)


走出市政廳,過個馬路就會看到聖安德列教堂(St. Andrew’s Cathedral)。從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以來,歐洲各宗教們派紛紛前來傳福音,聖安德列教堂就是英國國教教徒的聚會中心,由Ronald MacPherson設計,1862年興建完工。將石灰、貝殼、糖與蛋白調和成糊狀,再摻入水與椰子殼,形成石膏原料,拿來鋪砌教堂外觀,這種聽說印度專有的建築技術讓教堂百年來始終光華潔白。不過我懷疑若真是這樣,那修復泰姬馬哈陵該可以用這原料去做,應就可以永保光華潔白了!我只是有些疑問,可能以後再請教一下專家吧!

新聞及藝術部(MITA),這是一棟很有趣的建築,不但在身上開了一大堆木窗,還各自塗滿各種鮮亮的色彩。據說MITA的彩色百葉窗一共有911扇,我當然沒有認真去數過,誰以興趣下次去新加坡可以認真的一個一個數數看吧!他的前身市警察局,她們跟我說因為警察局是比較嚴肅的單位,所以就讓外觀的鮮亮色彩去除一部分嚴肅氣氛吧!1934年完工,運用陽台、圓柱、木格百葉窗、山形牆,揉合出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情。警察局搬遷後改為新聞及藝術部(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tsa)進駐。

繼續往北走會碰到消防總局,我急著過馬路也就沒有拍照了。我來我同學的相簿找找若有看到再轉貼過來給大家欣賞一下。


在過去一點點就看到另外一座教堂─亞美尼亞教堂(Armenian Church)。1835年,英國建築師G..D. Coleman位亞美尼亞籍基督徒在新加坡建立首座教堂,將希臘古典風與亞美尼亞傳統巧妙結合。為慶祝落成,山形牆上還刻有”1835”字樣。南北西三面的門廊採用托斯卡尼多利式的雙圓柱,感覺特別優雅。在外面特別標示著私人產業,但我們進去參觀內部的維修清潔人員也們出言阻止,不過也因此我們沒有特別停留。


再繼續走過前一晚用餐的讚美廣場,左轉就看到新加坡美術館了。1996年開館,不過在我初和它會晤之際,我在猜想又是哪個教堂呢?原來百年前它確實曾經是個禮拜堂。1852年,Jean Marie Beurel神父在此創立了St. Joseph’s教會,1863年由Lothaire興建新加坡首座天主教男子學校,完成了兩層樓的長條形建築。中間有兩座噴泉,還有一個玻璃屋,氣氛顯得很優靜,若不趕任何行程,找本書,窩在那兒,發呆片刻該也是很大的幸福吧!我那天因為準備再走到馬來西亞區去逛逛,雖也在那裡停留許久了,卻不能更加浪費一點。也許旅行該有一些些小遺憾,你才會一直記憶著想回去看看吧!那這裡可能是我的一小小遺憾啦!

這主題的最後個景點就是萊佛士酒店(Raffles Hotel)。出門前我也有考慮住在這裡,但查過價格我覺得我還是負擔不起,就只有參觀看看過過癮就好了,反正我也只是愛看美美的建築而已!我住的Fullerton已經是非常之好的了,該滿足了。1887年亞美尼亞籍Sarkies兄弟來到新加坡創立酒店,從10間客房的別墅做起,期間不斷擴建,1899年完成大廳主建築,形成今日萊佛士酒店壯觀的規模。

酒店開幕後,各式傳奇不斷,各國政商名流穿梭不息,有著「東方美人」稱號。酒店興建期間正值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的黃金時代,無論外觀、廊柱、拱門OR庭園設計,洋溢著優雅浪漫的氛圍,富有殖民時代的風華。

旅程尚未結束,各大民族文化區,容我之後再細細道來。

3 comments:

泡泡 said...

椅子上的天使
真特別

Ruth said...

我也覺得祂很可愛特別拍了祂呢

Anonymous said...

石灰、貝殼、糖與蛋白可以作成教堂!?真是太夢幻了!!不知道會不會有怪怪的味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