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ly 18, 2017

文藝春秋

文藝春秋
The Contents of the Times
作者: 黃崇凱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7/06/28
語言:繁體中文

★一部虛構史書拉出的臺灣時代目錄★

原本並不期望太多,但從「當我們談論瑞蒙卡佛,我們談些什麼?」就發現作者一路借著其他的文學家的篇章造就一個新的故事。而「三輩子」,以一個一輩子監看聶華苓的情治人員眼光去解讀這個作家。雜以台灣的荒謬、小小哀傷的現代史,也許可以讓有些意識的讀者去搜尋資料,理解這島嶼的歷史。而「如何讓王禎和一樣活著」給我很大的驚豔感。一個未來的世界,移居火星的人們,生活裡都是機器,連食物都是3D列印,卻有著老派的阿公,堅持咖啡從磨豆開始,慢慢地沖著一杯咖啡,整個享受咖啡香氣不斷溢出到喝下那一口芳香的各種感官的享受,而不是火星人之單一感覺。文字、文學,觸摸紙本、閱讀文字到試圖進入作者心裡,去解讀文章的內容、意義,作者想説的,是否還有更多在文字之外的呢?然後在這裡發現酒吧裡的小賀在「宇宙連環圖」裡成了主角,而一樣這篇名借了卡爾維諾的篇章,而楊德昌的電影,在這是個引點,我們即將在之後的「七又四分之一」全然的楊德昌。今年是楊德昌逝世十週年,而且在台灣電影的新潮流裡,他帶出了很不一樣的風格,作品不多,卻每部説著這社會,而且總是個感慨他的太早離開。而這些也提醒著今年得把握去看看「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還有「一一」的機會。

「遲到的青年」、「夾竹桃」與「狄克森片語」好像又是另一條線。是三個經歷過日本時代卻有三種人生境遇的臺灣人。有著從殖民統治、回歸祖國、白色恐怖之荒謬意識型態統治。黃靈芝在日治時期結束後持續以日語創作,這是我不太知道的文學家,也許可以再多理解些!受日本教育的鍾理和幼時上私塾學漢文,自始至終以中文寫作,而我最早是從電影「原鄉人」知道他,那跟「祖國」的聯繫裡,讓作者創造了一個在「祖國」生活的台灣人,跟鍾理和的通信,敍説這50年兩地的分離。至於英語教師柯旗化,面臨日本時代結束,國府時期開始,卻連續兩次入獄,在獄中仍繼續修訂《新英文法》

●瑞蒙.卡佛、聶華苓、自由中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火星、王禎和、黃靈芝、邱永漢、漂浪的小羊、鍾理和、文友通訊、漢聲小百科、林強、向前走、張雨生、俠王傳、廖添丁、柯旗化、新英文法、狄克森片語、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青梅竹馬、一一、袁哲生、文藝營、臺灣文學館……●即使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干的一群人,兜著兜著總會找到聯繫,就像人類找著找著,祖先在東非!

而一百五十年後的火星,五十年後的電影樂園,當代的臺北咖啡廳、臺南酒吧,三年前立法院外的太陽花運動,六十年前的綠島監獄,七十年前的北京胡同……十一種不同的時空模具,你可以成為在火星上寫王禎和報告的學生、監視聶華苓的特務、與鍾理和通信的文友、讀《漢聲小百科》長大的阿桃、重複看楊德昌電影的影迷、參加文藝營有袁哲生當導師的文青。這些看似獨立存在的故事,展現作者面對臺灣文藝混血而複雜的本質之功力,環環相扣地逼問,我們如何成為我們所是。從文藝的角度看,臺灣是什麼?

另外《文藝春秋》以十一個故事,將斷裂發展的臺灣文藝形成三個巧妙的歷史環節。〈當我們談論瑞蒙.卡佛,我們談些什麼〉、〈三輩子〉與〈如何像王禎和一樣活著〉三篇小說的主角都與「愛荷華寫作計畫」有相當淵源,瑞蒙.卡佛、聶華苓與王禎和,一個是參加過愛荷華寫作班的代表作家,一個將本計畫推上國際舞臺,另一個從寫作班離開後,寫出生涯代表作之一的底本。

〈你讀過《漢聲小百科》嗎?〉、〈宇宙連環圖〉、〈向前走〉及〈七又四分之一〉四篇展現近三十年來,臺灣本地音樂、電影、漫畫與出版品在解嚴後的萌發與受困。這些對文藝的反思,最後則以回憶小說家袁哲生的〈寂寞的遊戲〉為終局。


《文藝春秋》因此是關於臺灣文藝的長篇概念小說。以連環的臺灣創作者群像或曾深具影響的文化產品為題材。展現政治、語言、認同到文學、電影、音樂、漫畫等文藝創造的累積與斷裂,豐厚與荒蕪,以虛構層層逼近真實,繪成臺灣精神史。雖然另一觀點以「台灣」為主,有些狹小,但他擴及許多在島嶼的過往,也有著另外未來的某些可能。當可以用心於自身,也許更可以用同樣的心去面對更寬廣的世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