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04, 2009

艋舺隨便走


週六因為天氣不佳,原本計劃到平溪騎乘也只得取消,我又回頭睡個回籠覺,起來後感覺天氣還好,想說週日該會受颱風天候影響,更是個不好出門的天氣,今天還是出去走走。


記得看過中國時報關於剝皮寮老街開放的消息,原本是計劃騎腳踏車過去的,畢竟沿著和平東路一路往西,很快就可以到萬華,不過考量天候,我來是搭車去吧!

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剝皮寮老街,東至昆明街,南面廣州街,西接康定路,是台北市區域最廣、保留最完整的清代街區。 來到康定路 & 廣州街口,我腦袋裡一直在回想以前我每天經過這裡時,它的樣貌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卻完全尋不到一些線索耶!好奇怪的感覺,真的是我記憶力衰退了嗎?20年前住在板橋,每天要到台北上課,當初沒有捷運這東西,當然就是擠著公車出門,所以每天都會經過萬華這區域,康定路也是熟到不行的地段,不過走著這條街道,我完全想不出來20年前的面貌。算了!不苛求自己了。

回頭看這區塊的歷史吧! 過去剝皮寮老街為商業繁榮的市街,然而受到市區改正計畫的影響,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開闢,截斷了原本的老街紋理,也使老街商業活動逐漸沒落,南側的街屋轉向廣州街,並築起新的牌樓厝,形成連續的街屋立面;由於部分建築經過改建,因此整個沿街立面的材料及裝飾有不同的變化,形成特殊的街景。康定路 173 巷北側的建築,部分也已改為牌樓厝。

由於都市計畫道路的開闢,使得原本面向老街的店面將正面轉向廣州街,但臨173巷卻是背面向著對街的店面,過去戶戶相對的關係變為前後相對,成為半邊街。

另外有些街屋的建築。一種狹長式市街商店住宅,清代稱之為「店屋」,其左右兩戶共用壁體,進深很長。發展出「前舖後居」、「下舖上居」的空間格局。老街北側還留存幾棟清代傳統店屋形式的建築。

另外我們在也此看到以前生活的縮影,茶室、旅店、照相館…可以去找回一些當初生活的片段,雖然他是整修到有點太新穎了,但似乎也是無可奈何的狀況,畢竟毀損狀況該是很嚴重,當初的建材也不易取得,但能夠規劃出來,至少有些教育意涵,讓我們可以更容易去了解過去的歷史,比生硬的教科書,這樣實際走訪,該會有比較深刻的印象。當然他可以有更多的功用,提供了一些藝術家發表的原地,但還是可以思考更多用途,總不希望在熱潮過後成為『蚊子館』。

當然有些建築,也可以去探訪往日的歷史,女兒牆、泥塑、窗臺、巴洛克裝飾,難得還可以有些建築可以去找到台灣走過的痕跡。

原本想去對面的周肉粥店吃午餐的,不過真的是人太多了,我想說也太久沒來到萬華了,先隨便走走吧!來個青草街先喝杯青草茶,來去龍山寺欣賞一下寺廟之美,其實我更愛看那虔誠祈拜的那個神情,繼續到老店來個芋頭蓮子冰,本想說來去三水街買個楜椒餅,中秋節的今天公休,不過卻發現他的楜椒餅價位已經來到45元了,看看萬華其他店家也才35元啊!雖然小時候我們就是只吃這一家的,但說真的價格也差太多了吧!

吃過午餐,沿著康定路就一路走回紅樓,本來想去看看真善美戲院是否有什麼好看的電影的,不過沒找到想要看的電影,卻在路邊聽了一段胡琴演奏,也是很美麗的下午。

天氣不太好,我也早點回家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