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08, 2017

花蓮小旅行,大陳。年味 廚房體驗旅行

 一個意外錯誤的訂房,讓我多了一段假期,而且多了一段不同文化的體驗。



那天晚上8點多到花蓮車站,然後走路10分鐘到達旅館,打卡報平安,學姊在晚上發現我在花蓮,傳了個活動連結給我,我在隔天早上起床看到,原本還想賴床的,但學姊一直跟我說很難得的機會。也是啦!一個外地人就這樣趕上一個活動,根本就是配合我時間設計的啊!況且沒有事先報名還可以這樣因為朋友關係加入的就更難得了,再再都在告訴我就是該去體驗的。趕緊起床梳洗、整理行李〈因為隔天我又換民宿〉、出去吃早餐,然後回到旅館門口等候學姊來接。


知道大陳這個聚落空間,也看過一些報導,但我一直還沒來到這裡過,所以當我們要去找那個集合地點,卻在巷弄間游走不知道那裡會是dead lane,只好建議乾脆停車然後去找集合地點,不過後來知道活動中心前是有片空地的。


對於不太做菜的我來說我很少參加這樣的廚房體驗旅行,就是一種過往觀念難以扭轉的狀況,但這些年覺得每天都在吃,那其實食物是進入一個文化最直接的路徑,而且因為你每天都要吃三餐,藉由食物來理解文化,而且手做其實也沒那樣難,此次有個小男孩一樣搓年糕、敲魚麵,玩得可開心了。


這些年來往中國浙江地區比較多,對於位於台州列嶼的大陳島飲食,至少沒那樣陌生,至少那年糕跟寧波的就有像。不過我們可是直接到梁大姐梁二姊家廚房從磨米、進蒸籠蒸熟米、然後揉麵、到最後我們手揉成為年糕成品。當然揉麵就可以沾黑糖吃,熱熱的而且很Q,很有口感。自己手揉的過程到產生飯桌上的年糕,中午吃飯時還蠻有成就感的。雖然大部分是那些阿姨們的用心。


然後請蔣奶奶來教我們打魚麵。我也在馬祖看過大家曬魚麵、吃過馬祖的魚麵,但第一次知道對於大陳人是這樣做魚麵的,這也太耗費工夫了,而且真的是成本不低啊!整個鰻魚搓成塊加點番薯粉去打成薄片,然後用平底鍋煎乾保存,煮魚麵時就這樣捲起來切絲像是麵條的形狀。自己打魚麵後特別珍惜這一頓午餐來之不易啊!


曾經在過年前,家家戶戶升起鰻魚旗,鰻魚旗在社區高高掛,但一方面因為人口流失,海洋資源也在改變,鰻魚旗那過年前的景象也在社區裡逐漸消逝中,在升起鰻魚旗那時刻,給很多人心裡各式各樣的糾結翻轉,懷念那過往場景,面對生活方式改變卻也無力回天…真的是百轉千迴啊!那就來吃飯吧!一起體驗大陳人的飲食。 


阮弼真君廟前辦桌啦!我們真的是到大陳作客的,他們真的怕我們餓著了,這滿滿的菜是要怎樣吃得完啊?但老人家真的就是怕不夠,讓客人沒吃飽就糟了。早上做的年糕、打的魚麵、還要來一捲他們過年吃的麥油煎(大陳春捲),當然也要有老酒相伴啦!吃吃喝喝中也跟大陳人聊天,聊他們的童年,聊他們父執輩在大陳島時的狀況,聊大陳人在全台各地的分布…

然後慢慢走回大陳故事館去了解那整個撤退的過程,當然也了解了大陳島的地理位置,一些不太一樣的生活風俗,一段我不知道的歷史,一些有點類似卻又不太一樣的生活習慣。


最後我們村子裡走走看看當年撤台後的聚落,該是台灣整個大陳聚落保存最好的地方了,可以讓我們一窺當年的樣貌,真實感受一下那歷史的片刻。



起風了,是有些冷,體驗旅行也該做個結束,但同一片土地上各種不同文化交錯著,去理解、去感受,卻有更多溫暖。

Tuesday, February 07, 2017

鋼鐵英雄Hacksaw Ridge

我想了想為什麼我對這電影上映時間這樣無感呢?該因為她是戰爭片的緣故是主因。這些年我逐漸不看戰爭片了,一方面自己根本無法注視那些鏡頭,一整部片子有大半時間是閉上眼睛的,而且該不用那些鏡頭來提醒我戰爭的殘酷,況且每每看完後總有大半天的時間心情很不舒服,總要不斷地問戰爭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以前總是大片就會去看,後來覺得就讓這些大片自己上映,我就還是看我的小品就好。只是看到那唯一的場次,想說看完今年奧斯卡的9部劇情片,我還是到欣欣秀泰看那難得的21:50的場次。

不過這真的是太特殊的故事了,而且還真的是根據事實改編啊! 1945年春天,二戰隨著太平洋戰事進入最後階段,但在沖繩島的美軍遭遇前所未見的慘烈苦戰,雙方傷亡人數超過16萬人!一名士兵戴斯蒙杜斯因信仰而拒絕拿任何武器上戰場,數度被同袍恥笑霸凌。但上級下達的撤退命令,部隊所有人都離開時,只有他獨自留下來,憑藉一己之力來回穿梭槍林彈雨中拯救了75名重傷同袍的生命。同年10月杜斯從杜魯門總統手中接過榮譽勳章,成為美國史上最偉大的二戰英雄。


一個無法想像的場景,一個大兵入伍卻堅持不拿槍,不是那些長官特別挑剔,也不是同袍沒有兄弟愛,而是他真的是大怪咖還堅持要當兵,是我也想把他趕出去。但生命就是個很奇特,很多事情的發生就沒個邏輯可言,他就是堅持自己的信仰,而且他的GOD帶領他在那槍林彈雨中不斷拯救同袍弟兄,在那挫敗的戰役裡有個神蹟來扭轉大家低落的士氣。還是很難懂,卻也真實存在著。該就是讓我們更寬廣的心去接受各種不同,也許標準是最容易的,但每個都不同,而且因為這多元造就這社會的美麗!

Monday, February 06, 2017

海邊的曼徹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

 這種電影真的很沉讓人心情很down,但還是好過那戰爭的殘酷,這是對觀影者而言,但對主角而言,該是一輩子背負著這罪過生活。

為了逃避苦澀過往,李錢德勒離鄉背井,在波士頓某個小鎮當水電工。哥哥的意外逝世,讓他不得不回到位在麻州的「曼徹斯特海邊」,並成為姪子派屈克的法定監護人。


回到心碎地,面對無法扭轉的過往,另外還有兩代之間的溝通隔閡,…我們總是輕描淡寫地說著:生命總會找到出口。但一個小疏失造成了自己3個子死的生葬火窟,是要怎樣原諒自己呢?那是一輩子的禁錮,全然可以理解他在警察局想要自盡的念頭。面對前妻祈求原諒,我想他會覺得我憑什麼原諒人啊!我才是那個罪惡的源頭。但雖然一整個陰沉,正如那冬天的天氣,卻也看到那一絲絲的光亮,因為姪子,因為一些愛、責任,在他的空間裡給了一些縫隙讓愛進來,一切不會就此不見,不會一帆風順,但至少找到一些生存的理由,不像行屍走肉般地過日子。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ラオスにいったい何があるというんですか?
作者: 村上春樹 
譯者:賴明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01/17
語言:繁體中文

不確定為什麼要去,正是出發的理由!
村上春樹睽違十年,巡訪七國十一地、最有溫度的行旅書寫!

其實就跟那跑步書一樣的日常書寫,但我發現偶而讀這樣的小品真的是種享受,超越他那大堆頭的小說作品。尤其是這樣的旅遊書寫,就是一個名人的叨叨絮絮,原來跟我們一樣就是碎碎念,只是他的碎念比較有價值而已。

  寮國到底有什麼﹖
  寮國只有寮國才有的東西,
  你的人生也只有你人生才會有的樣子。
  旅行雖會有疲倦、有失望,但一定也會有什麼!

本書是村上春樹的旅行散文,收錄了他這二十年來造訪他國所寫下的隨筆,共計十篇,橫跨七國。而我其實是因為對中南半島的興趣,對寮國的興趣買下這本書,雖然這只是其中一篇,卻反而很享受在周末無所事事的閱讀,沒有壓力,不需要用太多腦筋思考,就是一種生活分享的感覺,沒有所謂的好與壞,每個人都有其旅行時的感受,不因為村上比較有名,我們就得追隨他的腳步。

書名《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是書裡的一篇,也是他人生最近幾次的旅行,更是他對旅行的定義。旅行之於村上,不為什麼目的,一如人生,不為什麼而來,走了,就會遇見「咦,有這個東西」的驚奇與發現,寮國也會有寮國才有的東西,我們的人生也會有我們人生才有的樣子!

那為何要旅行﹖寮國有什麼好去的﹖村上春樹是這麼說的:

「寮國到底有什麼?」
  
如果事先就知道那裡有什麼的話,誰也不會特地閒得無聊出門去旅行。去過幾次的地方,每次去也都一定會有「咦,有這個東西!」的驚奇發現。這就是所謂旅行。
  
對越南人所提的問題,我到現在還沒有明確的答案。我從寮國帶回來的東西,說起來除了少數土產品之外,只有一些風景的記憶而已。不過那風景中有氣味、有聲音、有肌膚的感觸。那裡有有特別的光、吹著特別的風。耳裡還留下誰口中發出的聲音。還記得當時心的震動。那是和只有照片不同的地方。那些風景將以只有那裡才有的東西,在我心中一直立體地留下,不僅現在,直到未來,也將相當鮮明地繼續留著。
  
那些風景是否會對什麼有幫助嗎?我還不知道。結果或許並沒有多大用處,只不過是回憶而已也不一定。但本來,那就是所謂旅行不是嗎?那就是所謂人生不是嗎?
  
旅行是一件好事。雖然會有疲倦,會有失望,但一定也會有什麼。那,你也不妨動身往某個地方去吧。                 

思考自己的旅行style,發現未知之地,也看見那還不認識的自己!


Friday, February 03, 2017

海洋帝國

海洋帝國:決定伊斯蘭與基督教勢力邊界的爭霸時代
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作者: 羅傑.克勞利 
原文作者:Roger Crowley
譯者:陸大鵬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6/12/03
語言:繁體中文

曾經有一段時間,每個月的新書選單裡總會有那關於"中國"的書籍,而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竟然就這樣不知不覺一路在讀土耳其歷史,而到底彰顯出怎樣的意義呢?對我個人而言,就是慢慢地讀上世界各地的歷史,然後慢慢串聯這人類歷史吧!讀更多世界史,讓我的社會觀察也許會精確些吧!畢竟人類歷史總是不斷重複著,讀史還是多少可以讀懂人多一些。

《海洋帝國》、《一四五三》和《財富之城》這三本書互相關聯,組成了一個鬆散的三部曲,敘述地中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歷史。反正他的出版順序也就是這樣,等待中譯本的時候就是讀完第一部曲。這三本書涵蓋的時間達四個世紀之久,從西元一二○○至一六○○年,這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文明間激烈衝突的年代,涉及一連串的帝國,包括拜占庭帝國、鄂圖曼帝國,以及位處西班牙,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

一五二一至一五八○年代間,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剛好是偉大蘇丹蘇萊曼一世。最初我認識這個大帝是那美麗的清真寺,但陸續閱讀後,這該也是土耳其帝國的轉捩點,他是在位最長的蘇丹,他打通了進入神聖羅馬帝國的路,而這本書我們看到他想要實現成為「兩海之王」──黑海和白海──的理想,數次派遣遠征軍征討地中海上的羅得島、馬爾他島與勒班陀海域;而在地中海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也在教宗的感召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號令下,將與「最殘忍的土耳其人」一決生死。這會是一場爭奪地中海世界霸權誰屬的宿命對決,也是決定基督教世界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而我們也知道在陸路上,最後敗於維也納城下,基督教世界守住最後陸地的進出點;而這裡就是海上的最後關卡的悲慘戰役。而那許多戰爭場景,現在看來真的沒把人當人看,那人就像個手中的石頭,可以隨意這樣扔出的東西。只是再怎樣偉大,終究是一場空,時間也不會為了你特別停留,世界依舊在運轉著。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地中海有著另一個美麗的名字──白海,在土耳其人的觀念裡,相較於位於現代土耳其北面,水色深沉的黑海,地中海的海水顏色較淡,加上充足的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反射出白色的日光,故土耳其人稱之為「白海」。

漫漫回家路 Lion

 看過書後也想著電影是否可以表現得更好,因為不知道怎樣覺得這樣奇特的生命經歷卻好像也沒寫得很好,冀望影像的表現,但看完電影後又覺得很多心理轉折真的要文字才可以比較細節,放在電影裡就會太叨叨絮絮了。

5歲離家8900公里 Google Earth幫他找到25年前回家的路!這畢竟是奇蹟中的奇蹟,尤其是印度耶!大家隨時家當拿了就離開了,畢竟那所謂的""就是幾片瓦,隨便擠在一起,所以即使在那渺茫中找到了當年離開的"",人呢?真的還在哪裡嗎?另一頭,5歲的小男孩可以在加爾各答這樣忙碌的大城裡活了下來,然後被澳洲夫婦領養,而不是消失在茫茫人海裡,那複雜的加爾各答裡。一切第一切都得剛剛好,有多少的天助人助啊!而更讓人驚訝地是5歲男孩的記憶竟可以這樣深切,支撐著在25年後找到回家的路。

《漫漫回家路》以暢銷書《漫漫歸途》(A long way home)真人實事改編成電影劇本,敘述5歲的薩魯布萊爾利跟著媽媽和哥哥生活在印度的小鄉村。某天他跟著哥哥去找工作,但是因為薩魯太累,哥哥要他在車站長椅上休息睡覺,但薩魯驚醒之後看不見熟悉的親人,跑到火車上去找哥哥卻因此被帶到千里之外的加爾各答,不識字又語言不通的薩魯只能流落街頭。


在善心人士的協助之下,薩魯被一對遠在澳洲的夫婦收養,卻也讓他離家越來越遠。25年後,按捺不住對親生母親和哥哥的日思夜想,薩魯決定開始展開艱辛的尋根之旅。他憑著兒時片段零碎的記憶,透過Google Earth模糊地形的拼湊,只為了重回母親的溫暖懷抱…

Thursday, February 02, 2017

午夜的佩拉皇宮:近代伊斯坦堡的誕生

午夜的佩拉皇宮:近代伊斯坦堡的誕生
Midnight at the Pera Palace: The Birth of Modern Istanbul
作者: 查爾斯.金 
原文作者:Charles King
譯者:葉品岑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7/01/05
語言:繁體中文

許許多多老飯店就是那個城市的代表,見證多少的歷史,Pera Palace該就是伊斯坦堡代表,見證帝國勢力的轉換,從一個橫跨歐亞非3洲的大帝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土地被瓜分,整個民族尊嚴被列強踐踏,民主國家的建立,紛紛擾攘中不斷地走過,自己也走過那殘破歲月,然後再修復,讓我們有個地方憑弔那些走過的歷史。也因為這個Pera Palace讓我買了這本書,讓自己加添一些認識這個國家、這個城市的過去。

為了接待搭乘東方快車抵達鄂圖曼帝國首都的客人,佩拉皇宮於一八九二年開幕,成為歐洲人在伊斯坦堡的第一個停靠站,一個由素檀(蘇丹)、後宮妻妾與苦修僧交織而成的東方幻想國度。

1925 12 26 日,土耳其廢除伊斯蘭曆改用西曆,一九二六年元月一日的午夜,土耳其進入一個嶄新的年代。在此之前,由於不同的曆法,他們不曾生活在一致的年月日當中。這是他們首次對午夜十二點的概念達成共識。

伊斯蘭帝國最豪華的西式飯店、歐洲人前往東方之路上最後的西方耳語
佩拉皇宮飯店是從舊時代到新時代的象徵,
東方和西方、帝國和共和國、懷舊和實驗之間的連結。
世界上唯一一個既是基督教又是全球伊斯蘭教中心的地方。

10年前,第一次來到這個城市,才發現這城市的深度,超越我以為的土耳其是開發中國家的image今日的伊斯坦堡是個不斷向外蔓延、居民超過一千三百萬的全球化城市。玻璃纖維摩天大樓聳立在新蓋的清真寺和購物廣場之間。穆斯林宗教節日期間,咖啡酒吧單薄的牆壁滲出震天價響的土耳其語流行樂,和阿拉伯語的宣禮召喚競相爭鳴。

我們這些觀光客可能分不清語言文字的差別,總以為那曾經是伊斯蘭文化中心的伊斯坦堡,跟著阿拉伯文化到底有那些差別?我們也讀著一次大戰亞美尼亞的血腥史,一次戰後希臘土耳其交換人民的計畫…這裡有個各種文化的交錯。你可以在一個下午內參觀希臘正教普世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總部、土耳其大拉比辦公室,以及穆罕默德最親近夥伴的陵寢。這裡有些居民覺得他們最重要的身分是土耳其人,但也有人選擇登記為庫德人、阿列維派、亞美尼亞人或高加索人,相較過去,這些人更有自信大膽宣示自己的身分認同。


然而,地處歐亞之交的伊斯坦堡按照西方模型刻意進行自我再造,其實驗規模堪稱世界之最。百年走過,其實還在轉型的路上。在此的佩拉皇宮奠定伊斯坦堡爵士與流亡年代的基礎,凱末爾、海明威、阿嘉莎.克莉絲蒂的足跡在重新翻修後仍是最重要的賣點,最新版本的佩拉皇宮就像是在提醒每個來此的移民,面對躁動不安的年代,我們都只是這個地方的看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