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08, 2007

勇闖西西里,王室山教堂 (Monreale)

找個時間來把西西里的行程寫完吧!

這是我們在Palermo停留的最後一天,下午我們就得到碼頭,準備搭夜船渡海過去拿波里,利用這半天多一點的時間對Palermo作最後巡禮。


我們在火車站前搭上往王室山的公車,約30分鐘來到位在半山腰的王室山。山上視野超讚,可俯瞰整個帕勒摩和種滿橘子而著稱的黃金盆地(Conca d'Oro)。小鎮房屋全依山而建,「之」字型的道路盤旋而上,我們沿著小路往上爬,發現下層的住戶比較窮,愈高處的房舍愈新穎氣派,視野也愈開闊,感覺像是度假別墅。

王室山最著名的就是他的諾曼教堂。教堂於1172年由諾曼國王威廉二世所建,後來也作為王室陵墓之用。教堂外觀由大理石砌成,絢麗多彩的環形裝飾是諾曼式建築的傑作。教堂的迴廊(Choister)上228根圓柱精雕細琢、色彩絢麗,柱頭頂端與拱門相連,充滿阿拉伯回教風味。跟我前一年在西班牙格瑞那達阿罕布拉宮那獅子林的建築結構感覺很相像。貼上兩張相片,大家自己比較看看。

而教堂內部特別之處在於兩側上方的鑲嵌壁畫,像連環圖畫一樣畫出耶穌佈道的過程,其中還有耶穌撫摸著國王的頭,是早期「君權神授」的代表之作,意在告訴民眾是上帝要諾曼諸王來統治國家的!

參觀完教堂內部、走過那庭院,我們繼續往陽台走去。在這陽台上可以欣賞鐘樓、吹吹風、也可以欣賞山下的景觀,真的是很舒服的地方。不過通道太窄,太多人就嫌擁擠。

之後還是得去看看紀念品,找了家店吃午餐,然後就等公車下山回到Palermo市區,真的就是市區最後巡禮。等會就得回到小旅館拿行李,準備搭船去了,那是我最喜歡的交通工具,幾乎到每個國家若可以搭船的,我一定會安排一段旅程去享受這交通工具的。四天的Palermo行程,我想我最懷念的該是那裡美味的Pizza,哪裡的Pizza隨便找一家店都很棒。

彰化市短短行

最近同時在忙著大貨訂單及下一季樣品單的事宜,然後自己為了要讓自己12月底的土耳其旅行可以順利成行,也必須在放假之前將所有重要的內容都確認完成,這樣我才會好意思去度假啦!所以一直抽不出時間來紀錄一下生活點滴。

上週週末原本跟同學約了要到台中,去騎騎東豐自行車線,不過因為我同學他最近太多工作,要在假日趕工,我就自己到彰化去閒晃了。

彰化之旅的起點當然是彰化火車站。彰化火車站是山海線南段的交接點,所以火車對彰化來說是很重要的角色。看到在彰化火車站的好多的展示都跟鐵道有關。

經過一天在各個鄉鎮遊蕩後回到彰化市,本想去孔廟參觀一下,但天色已晚,似乎也關門了,也許下次吧!然後就在某個轉角發現開化寺,而且看到是三級古蹟,就來給它瞧瞧囉!

開化寺昔名觀音亭。清雍正二年(1724),由彰化縣之首任知縣談經正建。 彰化於雍正元年設縣,雍正六年縣署廳舍方建妥,故之前在諸羅縣 (今嘉義縣) 縣城內辦公,待縣署廳舍落成始歸彰化署事,因之開化寺有「創於城池官舍之前,而為政教文物之所自始,寺廟壇所最先者也。」

乾隆18年(1753),街民再捐貲重建。 乾隆年間陳周全抗清,開化寺曾被據為抗清指揮重地,因兵災而損毀。 道光二十年(1840)再重建。 咸豐十年再毀於一次祝融,繼逢戴潮春率眾抗清,至同治年間再修建。 日據時期,山川門因道路拓寬被拆除,乃於艋路北側築一門樓,上落款開化寺。 此寺正殿供奉觀音佛祖,兩旁祀十八羅漢,後殿祀註生娘娘和珠公珠婆(醫治天花之神),又左廂供奉施主長生祿位。

Tuesday, November 06, 2007

山佳火車站

星期日在鶯歌遊走之後,想想我可以去看看山佳火車站。雖然以前我曾經在樹林住過一段時間,但說真的我卻沒到過山佳火車站。所以趁著那天也空,而且鶯歌離山佳也很近,就來去看看吧。

山佳火車站建立於昭和三年(西元1904年),2003年11月才舉辦過100歲生日活動。位於台鐵西部幹線鶯歌站和樹林站之間,日據時代曾經是轉運北部稻米、大漢溪砂石,和樹林煤礦的重要轉運站,日據時代,山佳站叫做「山子腳」驛,民國51年才改名為「山佳」站。木造的窗櫺與這車站搭配起來格外相稱,上圓下方的石柱,頂著木造屋簷,十分典雅,屋頂仍然使用黑色的屋瓦,沒有因為實用的因素而改為鐵皮,實在可貴。

我就決定從山佳站搭火車回台北去了。我發現站務人員很晚才開門。我想怎麼會這樣呢?原來因為山佳站位於大彎道中,很多地方看不到,隱藏著許多危險,所以站務人員通常在列車到站前1-2分鐘才放北上旅客通行。還蠻有趣的一個小車站。不過在台北地區的車站,還是有許多旅客的,比起我走過中南部的車站。

Monday, November 05, 2007

湖口老街

上上週在新竹遊蕩玩耍一番後,忽然間想到我可以到湖口老街走走,畢竟今天不是假日,該可以有比較好的視野,可以悠閒的欣賞那些老房子。

湖口老街的興盛來自於鐵路的開發,台灣巡撫劉銘傳建築新竹至基隆的鐵路時劃經湖口地區,因此為糊口老街帶來了最熱鬧繁盛的一段時間,當時的火車站就是現在的天主堂所在地;直至1929年鐵路北移至北勢,讓湖口擁有『老湖口』與『新湖口』兩個因商業區發展而來的舊地名,老湖口指的是湖口老街一帶,新湖口就是新的火車站(北勢)設立之地。

湖口老街的房舍全部以紅磚為建材,老街的建築式樣較為特殊,牌樓立面屬於羅馬巴洛克建築,架構採閩南式,兩側為長條形店舖住宅,老街房舍的內部格局因應住宅與店舖的混用,第一進為店面,第二進為住家,兩進間的深井為廚房之所在。在台灣現存的老街中,湖口老街的建築立面不是最精彩繁複的,但卻是保存最完整的;湖口老街中拱形的門廊戶戶相對,街屋整齊一致都設有騎樓,一樓柱節單拱走廊,二樓窗戶和女兒牆間有水泥楣點綴,商號名稱鐫刻其上,簡潔大方。

爰得其所---出於詩經小雅斯干篇,「築室百堵,西南其互;爰居爰處,爰笑爰語」。爰得其所是吳木清先生創辦花生油事業的店面
春寅---是店號,也就是一年充滿生機的開始。
建寅---是店號,表現出對於商業蓬勃發展的憧憬。
得其所---取自爰得其所
先得月---近水樓台先得月,八仙過海雕飾之一
多放了一張有"王"的房子。因為那是本家,就特別感到親切。


我記得我今年四月份去老湖口時,當初這餐廳還叫做"湖口歲月",怎麼這次已經改為"百年歲月"呢?往天主堂方向走,發現有醫家小吃店就掛起"湖口歲月"的招牌了。這中間有怎樣的故事,下次再去詢問了。天色已暗,很多家裏的人陸續返家,我也該回家了。

兲主堂地址是舊時大湖口車站。民國54年,滿思謙神父買下原是火車站的天主堂現址,建築了佔地廣大、宏偉莊嚴的教堂。 民國82年,矗立於老街街尾28年的天主堂,因教友人數銳減,終於關閉不再對外開放。現為大窩口文物館。它可以參觀,我到的時間已經太晚了。可能下次才可以進去看看他的內部建築囉!我在那裡拍照時,剛好是他們的收垃圾時間,許多人特別多看我幾眼,畢竟在他們生活週遭的東西,也許早已習慣了,不會特別想拍照啦!

鐵軌是當年火車在此經過的証明。

Sunday, November 04, 2007

愛情誓言(The Romance of Astrea and Celadon)


聽說這是侯麥的封刀之作,雖然法國新浪潮階段我並未實際參與到,但也陸續看過一些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難得還有新浪潮導演有新作,根本也沒去研究他是怎樣的一部片子,就去戲院了。

《愛情誓言》改編自17世紀法國作家杜爾菲(Honore d’Urfe)厚達60冊的愛情小說「阿絲特蕾(L’Astree)」,本書是法國巴洛克愛情經典巨著,對法國文學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問世400年來侯麥成為改編這書為電影的第一人。電影前半段描寫純情男女因為誤會而分離,後半段則是要解開誤會魔障,重拾舊情,前半段是愛情試煉,後半段則是愛情重生,扞格其中的就是激憤下脫口而出的愛恨魔咒。

「阿絲特蕾」的小說是17世紀作品,描寫的卻是第5世紀的鄉野愛情傳奇,悠閒,成為侯麥電影的基調,緩慢則是人們互動的頻率,這回侯麥由浪漫神話取材,藉由在愛情中迷惘卻又迷人的俊男美女,穿透似錦如畫的華麗迷牆與重重道德考驗之後,見證愛情的純粹與存在。故事從俊美的牧羊人賽拉東 (由安迪.吉雷/Andy Gillet飾演)與美麗牧羊女阿絲特蕾(由史蒂芬妮.克萊恩可/Stephanie de Crayencour飾演)相戀做開場,但在嫉妒友人的流言煽動下,阿絲特蕾撞見賽拉東與友人跳舞相擁,就誤以為賽拉東對愛情三心二意,於是斥責要他他離開,永不再見,含冤莫白的賽拉東於是對阿絲特蕾發下重誓:他要跳河明志。

賽拉東真的跳河了,但是沒死,身子漂向下游遠方,卻被一群女神所救起。賽拉東的俊美迷惑了女神,他卻難忘舊情,更無法釋懷永生不再相見的咒語,所以成了放逐林間的愛情癡人。機緣湊巧下,賽拉東獲得祭司及情同兄妹的女祭司(Cecile Cassel飾演)相助,終於得能與舊情難忘的阿絲特蕾相逢,只是賽拉東堅守誓言,只能改採女裝模樣,見到了阿絲特蕾。

說真的,這部片若是在家裡看DVD,我大概只會看20-30分鐘吧!那步調真是慢啊!雖然我已經有多年看歐洲電影的訓練了,但我還是有想要起身離開的衝動,還好是在戲院,通常我會要求自己看完整片。看到賽拉東因為阿絲特雷說過不再見他的話,他就選擇自我放逐在林間。聽著祭司努力要說服他回到他的村落,回到阿絲特雷身邊,去證明自己的愛情誓言,但賽拉東卻一直死守著不見面的誓言。愛人都愛用海誓山盟綁住自己,卻在心不願,力不逮的情況下悔恨莫名,《愛情誓言》的情愛折磨在我看來是荒謬可笑的,但是那位愛人不愚蠢?想要留住變心的愛人是傻子,相信花言巧語的謊言是蠢蛋,偏偏傻子與蠢蛋的故事天天在上演,賽拉東與阿絲特蕾更是被自己的盟誓困磨得肝腸欲裂,解決的出口明明 就在眼前,偏偏就是因為頑固而盲目而看不到。

侯麥在《愛情誓言》的片頭字卡中就說「阿絲特蕾」刻畫的第五世紀田園風情早已盪然無存,只能簡約重現,不過,「阿絲特蕾」的愛情傳奇其實也早已斑駁褪色到不合時宜了。也許就是去懷念一份單純「愛情」的美感吧!

Thursday, November 01, 2007

蘆洲李宅

上回到蘆洲,Ruth忽然間就失了方向感,竟然迷路了,雖然順利蓋完319紀念章,但那時也不想再去找「蘆洲李宅」了。

上週日我在台北縣閒晃許久後,終於來到蘆洲,也很順利找到「蘆洲李宅」,也碰到蘆洲的廟會,路上參與廟會的人實在太多,我趕快躲進老宅裡尋找一份幽靜。

蘆洲李氏古宅位於蘆洲田仔尾,為李濯夫於清咸豐七年(西元一八五七年)所創建,屬第三級古蹟,原建築為「編竹夾泥牆」式構造,在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聘請山西籍建築師廖鳳山規劃,仿中原大厝規模設計重修,民國十年因為淹水而損毀又再次重整,計有五十六個房間,九個廳,一百二十個門。門前設半月池,昔日可水映觀音山,風景秀麗,為蘆洲勝景之一,在地理風水有「浮水蓮花」的美名。1995年間,蘆洲國中曾計畫在李宅前方興建活動中心,所幸經協調後改在左側,而保留住李宅前淨空的景緻。另有一條小運河可通至淡水河,至今仍存,為台灣傳統農村家族聚落之典型!不過,左右兩側與後方均已興建大樓,週遭環境顯得擁擠緊迫,也許從對面大樓可以拍到整體的景觀吧!

李宅古宅大門刻有清代舉人羅秀惠之「外翰」門額。中門兩側邊門上方,分刻「由義」、「居仁」,係採上加磁粉沾黏而成。後庭兩座廂房分書「忠孝」和「節義」,亦是清羅秀惠舉人所書。
民國72年(1983年)李家三百餘名子孫決議將價值數億的百年祖厝,由四房李萬來之後李友邦的遺孀嚴秀峰女士代表申請為古蹟保存,以永留後世。李家古厝是台灣民宅列為古蹟資產保護的首例,亦成為民居建築奉獻為古蹟之典範;民國74年8月19日政府正式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定名為「蘆洲李宅」。對我而言,我就是純然欣賞她的建築之美,但感覺上那份”李友邦”紀念館的成分很濃厚,在欣賞這古宅時,好像被那種氣氛壓著,沒那樣舒服,宣揚他們愛國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