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8, 2012

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爾斯泰的巨作,該也是改拍電影最多的一部書了吧!那一句也是這書裡最多人談論的。忽然間很認真想,我該是沒看過這部文學作品吧!

我記得上一個版本該是蘇菲瑪索吧!但其實我記得的也不多了。這個版本我覺得有意思的是:所有戲劇展演與道德判斷都將在一座美麗的破舊劇院發生,劇場的展現,佈景巧妙地移動轉換,關上一扇門打開另一扇,又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時空,鏡頭自然流暢銜接。是個不一樣的表現方式。而這個版本也許將許多情緒簡化了,看起來是輕鬆許多,只是我也開始想要看看原著小說了。畢竟俄國文學一直都沒辦法讓我覺得太容易,總是有太多陰沉、深冷的氣氛,也許就是太大的帝國,橫跨太多不同的地域,這個國家也就難以歸類吧!就當作是為明年俄羅斯行做點功課,開始來閱讀幾本俄羅斯文學吧!

故事我覺得大家總有一點點概念。1874年,美麗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政府高官卡列寧的妻子,兩人生有一子,生活"幸福美滿"。一天,她的大哥奧勃朗斯基來信,請求安娜到莫斯科拯救他和達麗亞)的婚姻。途中,安娜認識了伏倫斯基伯爵夫人,她的兒子將會到車站來接她,也就是英俊的騎兵軍官伏倫斯基。夫人將安娜介紹給伏倫斯基,兩人燃起相互吸引的火花。

此時,奧勃朗斯基的好友列文也上門拜訪。這位心思細膩又有同情心的地主,愛上達麗亞的妹妹吉娣。他突兀地向吉娣求婚,但她早已迷上伏倫斯基。傷心欲絕的列文回到波科洛夫斯科的家,全心埋首務農。而吉娣則在舞會中徹底心碎,因為當晚伏倫斯基的眼光全在安娜身上,這位有夫之婦也回應了這年輕人的追求。

雙線的愛情故事,似乎也故意做個對照比較。一個是悲劇,一個是正向的。好像說的是列文的愛情觀才是王道,卻隱約中感覺那貴族社會裡的虛偽。安娜當然是個焦點,不是說他的外遇可以以愛情之名簡單為之帶過,卻看到某些女伯爵們,另一種羨慕的眼光,一種社交圈的道貌岸然面貌。當然時代的不同,是這場悲劇的最大因素。保守的社會風氣,確實是可以造就輿論殺人。

不過這電影確實讓我們覺得這些角色的簡單性。伏倫斯基伯爵花花公子的形象變成是個只鍾愛安娜一人的癡情漢;卡列寧書中道德至上的偽君子人格特質也被轉化成婚姻破碎的犧牲者、永遠等著安娜的好好先生,確實讓這劇情變得太普通,卻也讓安娜的自殺變成有點"自尋煩惱"的意味。

不過我必須說,電影裡安娜和伏倫斯基伯爵那段雙人舞的演出,整個畫面真的很美,也道盡了多少情愫增生在那樣的共舞裡。

1 comment:

Rene Wang said...

這部電影加入劇場的手法真的很創新呢!而且服裝又華麗鏡頭又美!

我覺得就像所有的俄國小說,安娜卡列妮娜小說結構龐大,故事充滿了細節,人物又眾多,要在電影短短兩個小時多完整呈現角色的複雜性的確有它的難度.我沒看過其他的版本,但是這部能勉強把故事說個完整,也算是及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