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6, 2019

在懸崖邊緣,接住你

在懸崖邊緣,接住你:一名專業資深精神科醫師的現場醫療記錄
How Can I Help: A Week in My Life as a Psychiatrist
作者: 大衛‧戈德布魯, 碧爾‧布萊登
原文作者: David Goldbloom, Pier Bryden
譯者: 廖偉翔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9/01/09
語言:繁體中文

對於精神醫學,我們一直不太懂,而且正如作者所言:有種汙名化的感覺。即使今天我們聽聞多少憂鬱症,知道他就是個疾病,但有多少人還是認為那是病人自己的問題,是他自己想不開,是他想太多.............但說真的,對於腦袋我們懂得還是太少,即使是作者這樣在精神醫學領域30多年,成因?無解。但他帶領我們去理解這個行業,理解這些病人,理解不是什麼事情都有為什麼的答案。更重要的是他的同理心,「我們對於那些受困於瘋狂黑暗中的人們負有責任,因為他們不僅是我們的病人,也是我們的朋友、家人,以及我們自己。」不展現自己就是所謂的"權威",病人就該接受他的所有診斷處方,而是希望藉由理解,找到讓病人以及家屬更安心的治療方式。

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從約診病患到急診處置,從會談、診斷、治療、培訓住院醫師到進行公眾教育,既細緻又繁雜,本書以精神科醫師的一週工作日誌作為整體職涯的縮影,讓讀者以更有人情味的視角,看待此一備受誤解、充滿不確定性的醫療領域。

以一週工作日誌做為整體精神醫療樣貌的縮影,具體而微介紹精神科醫師的實際工作內容。這是台灣書市引進第一本以精神科醫師這一行為主題的專業書寫,作者以他長年工作的多倫多「成癮與精神健康中心」(CAMH)為背景,道出當代精神醫療遭遇的污名、困境、進程與展望。身處生存和工作壓力龐大的現代社會,精神健康的議題刻不容緩,本書的經驗除了做為借鑑,我們也不禁好奇,台灣目前的精神醫療環境是否也有相同困境?或因文化地域不同而面對不同的課題?
 
作者投身醫療最前線,以多年經驗探討思覺失調症、邊緣性人格、雙相情緒障礙、創傷壓力症候群、飲食障礙症等精神疾患發展與治療,並且透過大量的案例,延伸一系列關於精神健康的現代議題。過去幾十年來,精神醫學經歷了劇烈的變革,腦神經科學也有著驚人的進展,但至今精神疾患仍然影響全世界的每一個人。但精神醫療的照護最終依靠的,仍是信任的醫病關係、情感互動的人際支持,以及醫護人員永不言棄的希望,這些人我之間的論理學才是讓精神疾患者得以療癒、重拾人生的關鍵力量。

這整個閱讀過程我感受到他對病患的關懷,面對疾病的謙虛,不因為自己醫生的角色就處處用權威來壓制人。這跟我這些年陪著父母看病時的遭遇很不同,尤其是像媽媽失智症這種腦袋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處理上有很多困惑,但其實很多醫生就是一副權威的面對,似乎你提出質疑就是不相信他的能力。但我其實更相信他們也沒那樣確定,但他們沒辦法說他不確定,那是我很懷疑這些中期之後的用藥的效用?他不向我閱讀很多國外醫生展現得那份同理心,即使依樣無解,但至少心理上好受些,被理解我們面對的困難,而不是就讓你自己看著辦。甚至作者會更謙卑地感恩自己擁有的,畢竟有些人在發病前跟他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很多發病的促發因誤也沒那樣可歸因,但卻造成生命這樣大的不同。生命很多時候就是不平等,但擁有比較好的也許也不是你就特別努力、就是你該擁有的,願意多一份關懷面對每個個人,試圖去理解,整個捨會是否會比較不一樣,人與人之間也許看到更多溫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