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3, 2014

蘇菲的抉擇Sophie's Choice

蘇菲的抉擇Sophie's Choice
作者    威廉.史岱隆 William Styron
譯者    謝瑤玲
出版社  自由之丘文創
出版日期  2014/01/02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蘇菲亞的抉擇》(Sophies Choice, 1979)這是本重新出版的作品,我甚至沒想過梅姨演過這部作品,所以原本以為是個簡單的愛情故事,可以讓我在忙碌的一月份工作空檔裡的閱讀書,卻沒想到這是一部讀起來令人心碎(heartbreaking)的作品,到後來每天被出貨弄得昏天暗地的時間裡,還要承受這樣「後-猶太屠殺創傷」(post-Jewish holocaust trauma)或「移民倖存者小說」(Immigrant surviors Fiction)的作品,根本是對自己的精神虐待,只好把它放下,一直到過完年回到台北,面對每天清閒工作的日子,才終於把它看完了。

美國南方作家威廉.斯蒂隆(William Styron, 19252006)最成功的作品,並且在1982年搬上了銀幕,而且是讓梅莉史翠普拿到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作品。儘管斯蒂隆並不是猶太人,有人批評他根本不可能理解猶太人的心理世界,更不可能書寫二戰期間這場猶太人專屬的悲劇,但斯蒂隆出身美國南方,他深刻理解美國的蓄奴史,而所謂「種族悲劇」從來就不是任何種族專有的悲劇,它就是人類悲劇的一部分,因為沒有人會去壟斷或竊取任何種族專屬的悲劇。

所謂的蘇菲的選擇,我們在故事裡看到蘇菲一生面臨過兩次重大抉擇,一次是在集中營,當納粹要她在女兒和兒子間留下一個,她不得已選擇把女兒送走。 

最後一次是她在精神瘋狂的猶太愛人,和南方來的年輕作家間,選擇一份愛情,最終她選擇了猶太愛人。 

蘇菲(Sophie Zawistowska)是一位美麗的波蘭少婦,在二戰期間為了給生病的母親私藏一塊肉,遭到納粹分子逮捕,被送往奧斯維辛(Auschwitz)集中營。在集中營裏,她失去一對兒女,並遭到各種虐待與蹂躪。戰後,蘇菲移民美國紐約,在一所圖書館館裏認識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猶太青年納森(Nathan Landau)。蘇菲深愛納森,但納森卻多次想殺害她。這對悲情戀人在公寓裏巧遇了從南方來到布魯克林的青年作家丁哥(Stingo),而丁哥也對蘇菲亞一往情深,他想帶蘇菲亞回南方的莊園,重新生活。但蘇菲亞在與丁哥一夜纏綿之後,隔日就回到納森身邊,兩人一起服藥自殺。

對於他第一次的選擇我覺得那真的是痛徹心扉,那時她初到集中營,一位曾經是虔誠的教徒且一直想成為一名牧師的納粹醫生,在酒精的刺激下,對上帝的存在產生了疑惑,因而產生一股犯罪和背叛的衝動,他強迫蘇菲亞必須在一男一女的孩子中,做出只能留下一名活口的選擇,另一個則必須送進焚屍爐。蘇菲亞在極其痛苦和幾近崩潰之下,將女兒伊娃(Eva)自隊伍中推出,並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愛女被帶往毒氣室。

 既是受害者,又是幫凶者,既深受仇恨之火的燒灼,又背負贖罪的羞愧之感,使蘇菲亞受到極度的精神扭曲和傷害。後來到紐約生活跟納森生活裡的那些混亂,也許理解後就沒那樣難以了解,她的第二次選擇其實也就可以猜測到。

那是人類很大生命悲劇,集中營裡慘無仁道的對待,是人類歷史上的恥辱,太多人沒能活著回到人世間;而那些幸運回到人世的人,有多少人沒辦法面對生活?當生命只剩憎恨,在一種負罪的重壓之下,死亡就會由一種最不願意的選擇變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一種被充分自覺和體驗的痛苦選擇。這也是她選擇跟納森在一起,即使那是顆未爆彈!

沉重到不行的故事,怎樣都希望人類學到教訓,不要再有這樣愚昧的行為發生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