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06, 2010
哭泣的橄欖樹 Mornings in Jenin
哭泣的橄欖樹 Mornings in Jenin
作者:蘇 珊.阿布哈瓦
原文作者:Susan Abulhawa
譯者:鄧 伯宸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10年09月07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513299
裝訂:平裝
看完薩依德的流亡者之書讓我對巴勒斯坦這片土地上的人有份不同的感情,在看到這本『哭泣的橄欖樹』之際,直覺就是那片土地的故事,所以就直接將這本書收了。
真是好看的一本書,第一天帶回家的夜晚就迫不及待一路看下去,當然沒辦法在一個晚上看完,卻難得讓早睡的我一路看到凌晨一點多,之後在隔天的中午休息時間看完它,雖然知道就是個故事,也知道是有點美化自己同胞的故事,但對於阿梅爾這一家人,隨著故事情節,就這樣跟著哭也跟著笑,哭泣他們生命裡那樣多的苦難,但對於這樣艱苦生命裡歷練的情感,卻也讓我感動不已。
故事在海法附近的艾因霍村開始,以一段巴勒斯坦男孩與猶太男孩為開端,揭開這塊土地上這兩個種族間60年來的衝突。在這個阿布赫傑一家人與橄欖種植為核心,一九四八年「大禍臨頭」,西方世界支持下,猶太復國份子入侵,佔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家園與清真寺。村莊遭到攻擊,村民被迫流放,蒙受損失、流離與羞辱之苦,最後落腳在難民營,階林。走到這一地步,「睜開眼睛,難民惶惶不安地發現,他們正慢慢地被人從這個世界上抹掉」。
而艾因霍(Ein Hod)村的一家巴勒斯坦人被趕出世居祖宅的那一天,一個名叫伊士瑪的新生嬰兒,遭到一名以色列軍人擄走,成為猶太人的兒子,取名大衛。
伊士瑪丟失後,他的母親達妮亞生下女兒阿梅爾。《哭泣的橄欖樹》便是在敘述親兄妹阿梅爾與大衛,從敵對到相認的曲折故事,又另一段巴勒斯坦人 VS猶太人的對比。
在階林難民營中出生,阿梅爾一生下來便被丟入一個不斷喪失的世界,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失去國家民族。但在殘缺的人生中,在有限的環境裡去汲取那點點可以得到的愛,所以早上父親與他的朗讀時光,是她生命裡最美好的部份,就這樣一瞬間父親不見了;而後從階林到耶路撒冷,到黎巴嫩,到陌生地美國,到重返階林,碰到生命的靈魂伴侶,以為自己可以擁有另一份愛,在丈夫即將赴美重聚前一天,一顆炸彈炸毀了他的全部希望,他了解母親那時「無論什麼感受,緊鎖放在心裡」的心情,他好怕付出愛,怕自己的愛也會讓他所愛的人受傷,女兒是他唯一剩下的牽掛卻那樣害怕付出愛。天啊!那真是人生至大的悲傷啊!但對於這樣的心情我也可以理解,生命永遠都杵在一個動盪中,很多事發生是找不到原因的,你很難不去歸咎自己,只是連愛都不敢了,人生那一點點的溫暖都不在。
阿梅爾的一生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六十年衝突的縮影,只是我不懂人與人之間一定非得這樣爭得你死我活嗎?而曾經擁抱痛苦的人就一定得將痛苦還給別人嗎?不會因為自己曾經受過苦而更能體會這樣的傷痛,應該更避開這樣的傷害?我不懂這樣迫害的理由,但其實我也害怕自己沒有國家那一天,生命裡就不是能夠講理,一切就只是看強權要如何處置,人就變成這樣的卑微,生命也不是那樣直得期待的了。
作者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扣著幾次歷史事實如1948猶太建國、1967的6日戰爭、1982夏提拉(Shatila)與薩布拉(Sabra)難民營大屠殺、 1983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攻擊案、2002階林屠殺…等,六十年來巴勒斯坦人的苦難歷史寫成本書。她透過書中人物,讓讀者看到了他們的惶惶不可終日,並揭露了巴勒斯坦歷史上的血腥路標。
每個人有不同的見解,但這些殘暴事實確實存在著,當然不是說巴勒斯坦人的報復行動就可以接受,只是我們都得更廣泛去思考這些歷史的意義,更多元去接受資訊在做判斷,而不是主流文化說什麼就跟著走。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1 comment:
我的感想也和你相同,曾經被別人迫害的事因,在自己有能力後,以同樣的事因去迫害別人,即使我自認不是什麼道德感很重的人,這樣的行為實在無法被我認同。當然恐佈攻擊是不對的,不僅不能解決問題,也容易落西方人口實,被轉移了焦點,但,如果如小說中的描述的,西方強權都偏倚猶太人一方,一般人又不易瞭解事情真相時,又有何辦法解決這種問題呢。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