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4, 2017

信仰之外:重返非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信仰之外:重返非阿拉伯伊斯蘭世界
Beyond Belief: Islamic Excursions Among the Converted Peoples
作者: V. S. 奈波爾 
原文作者:V. S.Naipaul
譯者:胡洲賢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6/08/11
語言:繁體中文

第一本閱讀作者的作品該是"大河灣",那20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只記得我很喜歡,卻不知道他是誰,好像也沒看到他的其他作品,然後慢慢發現他還蠻有名的,一個在千里達出生的印度裔,然後我知道他的印度三部曲,也都找齊了,讀完了。不小心又有朋友給我看的米蓋爾街,又是畢斯華視先生的房子,然後他成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V. S. 奈波爾代表的意義好像又更不同,而我似乎也習慣看他的作品,也許沒有當年第一次接觸時的震撼,卻一直都是水準以上之作,也不會像某些諾貝爾獎得主作品讓我非常想睡覺。所以繼"在信徒的國度後,他多年後重返伊斯蘭世界,寫了這本信仰之外,試圖解構非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信仰與文化。

  這回,旅人成了旁觀者,
  讓皈依者述說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故事……

1979年,V. S. 奈波爾帶著對伊斯蘭宗教一無所知的狀態,為了尋找「答案」,第一次走訪了四個非阿拉伯伊斯蘭國家:伊朗、巴基斯坦、印尼及馬來西亞。長達半年的時間,奈波爾與無數的阿亞圖拉、毛拉和穆斯林晤談,並且以訪談紀錄為基礎,探討這四個國家的常民生活與文化,以及潛伏在其內部動盪洶湧的政治激流。這回的觀察他寫就了《在信徒的國度》一書。

《在信徒的國度》以一種旅人自省式的獨白,企圖爬梳伊斯蘭宗教信仰的細節,以及因它引爆革命的能力。

時隔十六年,1995年奈波爾再度造訪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這次重返現場,「皈依」依然是這趟旅程的主題,然而,這次旅人的角色轉移到了幕後,他刻意讓直覺帶領,找到一些人挖掘一些故事;他讓這些皈依信眾站到臺前,用自己的觀點視角述說自己的故事。但總覺得這些信眾們就是整個被洗腦的感覺,沒有外面的世界,回在自己小小的窩裡,接受那些人給的論斷,當一切不如自己所願時,是世界不善待它們!那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況,是否也因為這樣動盪在這裡經常存在著,也很容易被挑起情緒。

作者在《信仰之外》中揭露了一個「命題」:伊斯蘭教不只是關乎善惡、道德和私人的信仰問題,它形塑出ㄧ種專斷偏執,致使皈依者的世界觀大變,阿拉伯語成了「聖語」、阿拉伯的土地成為聖地。這些皈依者被要求從其母體中拔離,偋棄對自身土地的記憶與歷史,轉而成為阿拉伯故事的一部分。更甚者,他們對伊斯蘭教的信奉堅守比基本教義派還要更加堅毅且激烈。


奈波爾同時觀察到,在這些皈依國家的伊斯蘭教中存在著ㄧ種恐懼症和虛無主義的因子,所以這些國家要陷入紛亂沸騰狀態是再輕易不過了。但對於這些地區的人民、信仰、生活…我們認識還是太少,地球人似乎該更加願意接受各種不同生活方式的人,願意將人放在同樣的價值上,願意開放自己的心,讓我們可以期待比較和平的一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