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6, 2009

世界搜藏家Der Weltensammler


世界搜藏家Der Weltensammler
作者:伊利亞‧託亞諾
原文作者:Ilija Trojanow
譯者:趙英﹑賙從鬱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0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571510
裝訂:平裝

剛聽到這本書名感覺上對喜愛旅行的人就有莫名的魅力,不過看到那厚厚的一大冊,又聽說這不是那樣容易讀的書,讓我考慮許久,終於對於探究世界的好奇戰勝厚重書籍的障礙,決定將這書納入收藏。

他是第一位將《印度愛經》、《天方夜譚》翻譯成英文的人
也是第一位進入回教聖地麥加朝聖的西方人
更是人類史上第一位徒步走到尼羅河源頭的人


看到上述對書中主人翁的描述就讓人心生好奇,又聽說基本上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1821 - 1890)可說是個語言天才,一輩子學會25種語言,以及另外15種的方言,這樣奇特之人,讓一直想學會世界七大語言的我來說,就是想探究一下這個在現代社會看來也是個異數之人,暫且不管這書籍多麼沉重難解,怎樣都得藉這書籍來認認識這19世記英國的奇異人士。

十九世紀華麗的歐洲有著許多怪人,英國軍官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可說是這些怪人中的佼佼者:在殖民地上不延續其幽雅、休閒的英式生活,卻著魔似地學習當地語言、研習異國宗教,並且隱姓埋名在各殖民地旅遊,他在印度皈依為回教徒,成為第一個沒被識破身份便進入麥加和麥地那朝聖的歐洲人。之後他探險至尼羅河的源頭。他在印度時與妓女同居,每夜挑燈研讀聖典;在阿拉伯時,連當地老百姓也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回教徒;他在非洲過著勞苦生活,連土著也覺得不合人性—他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作者因為在印度發現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的傳記,他本人也跟隨了柏頓的腳步穿越三大洲,找出柏頓對印度教、回教與非洲自然宗教的熱情。

旅行、體驗生活、寫作,是他的生活寫照。
步行、很少行李、沒有嚮導,是他的探險風格。
旅行是他的工作,在寫作中找到回家的感覺。


一個也熱愛探險的作家,試圖在複製前一個世記的大冒險中,理解一個西方人對異文化的熱情,當然也願意換個角度去觀察東方神秘世界的一切。

故事從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的過世開始,其夫人焚燒其手稿,延伸到柏頓初到印度看到焚燒女人屍首的景象。全書共分三部:第一部是僕人諾卡藍的回憶,談論Sir Richard Francis Burton在英屬印度的生活;第二部是隨著柏頓的旅行日誌進展,阿拉伯世界的體驗;第三部則是柏頓的敘述與奴隸的口頭報告交錯,由柏頓的伙伴——西地.穆巴拉.孟買的視角出發,伴隨柏頓完成艱辛的探險,達成他成為抵達尼羅河源頭第一人的心願,描繪東非的探險。

這位英國軍官才剛抵達英屬西印度,馬上學習當地的語言,放掉帝國主義高高在上的想法,願意去認識這個豐富多元的國度。即使在今天,印度還是個無法被單一描繪的地方,孟買令人窒息、擁擠、人口過剩且喧囂的氣氛,不能接受的人覺得它全然無秩序可言,但你卻不能不感動這一個都市的生命力。這也是屬於印度的真實魅力,市場的喧囂、商人與妓女的竊竊私語、房屋與廣場的氣息,這些在作者深切體會中細膩地描繪下,真實得彷彿伸手可及。這段印度經驗,透過僕人的回憶,似乎用了在地人的觀點去看一個西方人,相對當時的殖民者心態,看到柏頓的更大不同。

小說中段描述柏頓改信回教,一方面是為了表示自己對伊斯蘭文化的景仰,另一方面是為了能去麥加與麥地那朝聖,而似乎也展現他對當初基督教世界裡為我獨尊的反動,畢竟那裡當時仍是異教徒的禁地。可以看出主人翁對於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雖然這書讀起來並不是那樣容易,但對於各種文化的寬容態度真的令人深思,藉由一個19 世記探險家的故事來帶出,以歷史小說為道具,來詢問異己的本質,深思在21世記的今天,那一成不變的成見是否因時間變動而因此不同?

4 comments:

Yishu said...

我也覺得Ruth是世界搜藏家呢!
到處趴趴走
將走訪過的地方盡收眼裡

新年快樂!^^

Ruth said...

to:yishu
其實是為自己愛玩找個藉口罷了
希望可以更寬容去接受各個不同文化、觀點,認識各地風景

新年快樂!

新的一年我一定會去拜訪你們的
也歡迎在台北跟你們碰面喔

helenna said...

最近讀完回回歷史
這真是個令人著迷的文化

Ruth said...

to:helenna
我其實在土耳其旅行第一次比較認識回教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