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2, 2013
姐妹小旅行,蘭陽博物館
時間是有些尷尬,應該要吃東西了,但博物館又在面前了,大家又不願意在這鄉鎮裡吃那些簡餐類的東西,這裡又只有伯朗咖啡,所以只好讓大家再忍忍,看完後我們就到頭城街上覓食了。
上次我沒有進入展館內,所以這次跟大家一起看展蠻有新鮮感的。而且門票才100元,卻是值得至少花半天看看的好地方,我們是因為會肚子餓,真的不能耗太久。不過我覺得花了時間將”搶孤”那段影片都看完,真的很值得,也讓我好想某年一定要去看搶孤。
蘭博的常設展結合建築樓層主要分為四層樓設計—「山層」、「平原層」、「海」,以展現宜蘭整體的地理環境、人文軌跡,延伸民眾廣大的想像空間。
檢票口之後搭手扶梯就來到山層。我們看到因為宜蘭的多雨氣候和山勢,形成「迷霧森林」,濕潤的思源啞口河谷以物種歧異度高見稱;巨大的檜木林,以及稜線上的冰河孓遺植物台灣山毛櫸。加上台灣欒樹、寬尾鳳蝶,還有山地湖泊,讓我們瞭解宜蘭的生物多樣性。大家站在這一層空間裡,一直說這實在太適合校外教學了,因為某些互動的東西做得很棒,絕對比我們一般可以展現給小朋友的多很多、更真實。
之後就一路下樓,看水/河川形塑了宜蘭平原生活方式。『平原層』展示焦點在於曾經影響蘭陽平原社會經濟生活至深的動脈河川,以及充滿農家智慧的生活與水的聯繫。宜蘭人為了適應環境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從當中,找到他們與環境共處的態度。
另外蘭陽溪匯合平原上的河流走向海洋,連結從赤道北上的黑潮,讓我們順著潮流,沈潛,湧升,在鰻魚苗群的洄游及珊瑚的搖曳之間,領略海底火山的震動。
建築上的特色,北關一帶海域最常見的「單面山」,是蘭陽博物館建築團隊規劃整體建築的設計依據,所謂「單面山」指的是一邊陡峭而另一邊緩斜的山形,是北關海岸一帶獨有的地理特質,而蘭陽博物館的設計以單面山為幾何造型規劃設計,整體建築屋頂與地面夾角為20度,尖端牆面與地面則為70度,令人感覺彷彿由地面竄出,並與地景融合的景象。
另外為了融入蘭陽平原四季不同的田野色調,特別選取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的主旋律,使用多重質感的石材,將蘭陽博物館外牆以協奏曲中的春、夏、秋、冬等四篇樂章轉化成音符,並排列在主體建築的實體外牆上,用音樂來呈現蘭陽平原一年四季的田野景緻。
我們三人看完影片其實沒那樣多時間繼續細看,主要是真的肚子餓了,想想其他三人可能在外面等我們許久,所以也得趕緊出去。不過邱老師真的很愛買,出來的紀念品處總是得帶上紀念品。
因為不容易找到計程車,就跟他們說可能得走上10-20分鐘,拿出上週從玉里帶回來的零食讓大家先墊個底,然後慢慢散步到頭城街上。雖然先經過老街,但我想一會走也不算多走路,還是餵飽他們先。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