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9, 2013

斷臂上的花朵

斷臂上的花朵:從囚徒到大法官,用一生開創全球憲法典範
The Strange Alchemy of Life and Law
作者:奧比・薩克思
原文作者:Albie Sachs
譯者:陳毓奇,陳禮工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11/07
語言:繁體中文

對於南非這個國家,自己曾經去到那裡,閱讀許多關於那個地方的歷史,對於種族隔離這樣的荒謬事情可以存在那樣久,人類的正義這樣展現?但讓我更驚奇的是新政府可以用一個全新的視野面對過去,沒有那樣哀號自己受到的迫害,所有的措施、政策都希望帶領這個彩虹國度努力向前走,那展現的寬容更是我們這些對於他們苦難沒有伸出援手的人感到憾顏的。

看看曾經的政治受難者到擔任南非大法官的作者,記錄這一段南非走過的歷程,也思考我們自己的國家社會要走向那裡?憲法的考量是否是這個國家人民的最大利益為主要走向?

本書集結奧比.薩克思對他投入一輩子的反抗運動與憲法審理工作的回顧,內容夾敘夾議,既有深入淺出的學理探討,也有溫情的人文關懷。讀者不僅能看到他審理芙莉案等重大案件時的思考與抉擇,更能感受到當代最傑出的法律人是如何地希望將法律與人性重新接軌,以期為人類的自由與尊嚴服務。

    假設你是法官,面對人性與現實的衝突,你會怎麼判?

――寒冷的雨季與冬天即將來臨,古特邦太太、她的姊姊、兩人的五個小孩,還有其他數千人居住在沒有水、沒有電、不能遮風、不能避雨的茅屋之中。然而,地方政府告訴他們,他們占據了平價合宜住宅預定地。為了提供更多人廉價的住所,政府必須拆遷⋯⋯

――
索布拉曼尼先生患有慢性腎衰竭。家人為了幫助他洗腎幾乎傾家蕩產。他們以政府有責任提供醫療照顧為由上訴。但政府拒絕他們,理由是有更需要那些醫療資源的病患⋯⋯

――
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政府四處派遣特務暗殺自由鬥士;而反抗團體的年輕游擊隊為了自保,對虜獲的特務刑求逼供。民主化之後,這些游擊隊卻被控侵害人權⋯⋯

――
芙莉小姐與蒙思小姐相愛多年並決定攜手共度一生。但婚姻官告訴她們,結婚證詞之中必須有一個丈夫、一個妻子,因此無法為她們證婚⋯⋯

 ※從政治受難者到人權大法官的心路歷程

一九八八年四月七號,後來成為南非民主化後首屆大法官的奧比.薩克思,因反種族隔離而遭政府特務以汽車炸彈暗殺,從此失去右手與一隻眼。當同志承諾必然會替他復仇時,他回答說:「如果我們能在南非實現民主與自由,那就是我溫柔的復仇,而象徵殉道與純潔的玫瑰與百合,將會從我的斷臂中重新綻放……

一九九年,流亡海外二十餘載的奧比.薩克思終於得以回歸母國,並經曼德拉提名,成為大法官。在奧比等人辛勤地耕耘付出下,南非成功完成了民主轉型,並開創了不少當代最先進的憲政典範,其中包括二○○○年的古特邦案(Grootboom Case)要求政府提供弱勢族群社會經濟權利的實質保障,二○○五年芙莉案(Fourie Case)使南非成為全球第五個促成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意想不到的民主憲政奇蹟

南非憲法與憲法法院的成就斐然,美國現任大法官露思.金斯伯格(Ruth Ginsburg)與哈佛憲法專家凱斯.桑思汀(Cass Sunstein)不約而同地認為南非憲法實為當代全球最進步的憲法,而那些走在時代前面的突破性、前瞻性判決或許剛好可說是薩克思獻給世人最美麗的花朵。

在種種法律與政治的成就之上,貫穿薩克思思想的核心精神,是他對人性尊嚴的關懷,以及對人類社會能夠和解共生的殷切盼望。面對各種上訴到憲法法院的疑難雜症,他一以貫之的原則始終是法官應該遵守但超越法條的字面解釋,進而追問自己:怎麼樣的判決才能最完整地保障人性尊嚴?怎麼樣的判決才能在挖掘真相與決定勝敗之外,促成各方的和解,幫助整個社會從衝突、對立、創傷中走出來,讓人人活得更自由、更有尊嚴?秉持著這樣單純而堅定的信念,薩克思在面對各種憲法爭議時,儘管時有徬徨困惑,但總能迎刃而解,樹立令人景仰的典範。

  

Wednesday, November 27, 2013

姐妹小旅行,宜蘭散步


因為既然繞到中山路,我們就順便去排一下北門綠豆沙,雖然大家都沒那樣愛綠豆沙,但看在他這樣有名的份子上,好像怎樣都得喝過吧!不過我們真的不愛,6人買兩杯竟然還是沒喝玩。
 
之後接上舊城北路,在酒廠附近有家小麵館,每次經過生意都超級好,這次剛好很早,又比較多人,我們就進來可以多樣嘗試,牛肉麵真的很不錯喔!芝麻餅也很特別。

當然還是要讓他們去酒廠逛逛,我呢!就坐著喝咖啡順便幫大家看行李。這地方我到底走過多少遍,有時候會有興趣逛是買東西吃東西,今天沒有體力扛買的東西回去,又剛吃飽也沒能力去吃東西,還是坐著歇息實在些。
 
轉個彎過個馬路到縣治紀念館,喜歡這裡的大樹,雖然這幾年來我很少進入看那室內展覽,有時候還是會進來這裡發個呆、乘個涼。當然旁邊的文學館,也順便進去看看,畢竟這20年來這裡陸續整理出來確實也是蠻漂亮的日式建築區。
 
繼續因為有人要買牛舌餅,就昨晚覺得不想買但試吃後又覺得好吃的,所以就是走過去繼續貢獻一些給宜蘭縣。
 
最後來到幾米廣場,還好昨天晚上帶他們走一趟了,白天的幾米廣場真的太多人了,我直接往前走等大家拍完照,然後過火車站地下道,搭車回台北囉!結束一年一度的姐妹小旅行。

Tuesday, November 26, 2013

秋香Chiu Hsiang


去看這電影就是衝著吳乙峰。當年的生命是我認識記錄片的開始,而且我們每週五在自由廣場碰面,雖然他不認識我,我卻是無論如何都得去捧老朋友場的心情來去戲院看這電影。

看電影前我其實只知道故事的主角叫秋香,一個小兒麻痺患者,嫁到馬來西亞,至於他們夫妻倆做了那些事,讓吳乙峰去拍這部片子,答案其實是進了電影院才真正明瞭的。

生命是一段治癒傷口之旅,那是我們這一輩台灣人第一次經歷到的災變,之前的我們生命裡根本沒有真正的苦難,九二一真正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無常,老天爺的力量。秋香看到的是生命的嘗試之旅,當然也有秋香跟他丈夫的生命回顧歷程,但整個故事裡看到了生命的各種可能,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你沒有資格去抱怨,除了你自己誰也不能放棄生命,你決定了你生命的亮度。

看著秋香回憶過往,述說著十歲以前,無法用雙腳走路、只能在地上爬行,但其實她不知道自己跟一般人有任何不同;直到她在十歲的時候,第一次爬出門,才開始意識到自己跟別人的差異,因為旁人看著她的眼神是那麼地奇怪……甚至是這樣欺負她。曾經發誓再也不出家門的秋香,之後卻離開家鄉台灣,到馬來西亞創立了華人世界最大的社福團體;秋香的人生道路,一點都不順利,而且艱辛、路還特別長……

走在馬來西亞的鄉間路上,對自己不名譽的過去並不隱瞞的莊如明指指前方的樹林,說那就是他自己年輕時吸毒的地方,態度輕鬆、坦然。當年,剛出獄的他決意要去神學院就讀,卻被說資格不符;談論自己的過去一向平心靜氣的莊如明,只有在說到當年執意要進神學院的過程時,才開始激動起來:「沒道理嘛……。」

一位坐著輪椅,另一位則坐過牢;《秋香》這部紀錄片紀錄的就是這兩人的故事,關於他們相遇以後……

兩個生命感覺被放棄的人,卻用盡自己的生命替其他人找光亮,希望他們那些身障者、更生人都有個重新開始的機會,而且將這一切當做是自己的生命職志。

這裡有個美國人,瑪喜樂一九五九年來台灣,看到在泥地上用四肢爬行的孩子,那是小兒麻痺症在台灣大流行後留下的悲慘痕跡。五年後,她創辦了一所名叫喜樂的保育院,專門收容醫治小兒麻痺孩童。沈秋香是一九七一年住進喜樂保育院的,當年她十歲。
第二個人是讓他們夫妻相遇劉俠創立的伊甸基金會,他們倆在這裡做志工,當宣教士,結婚後回到馬來西亞在檳城與吉隆坡的大街小巷,尋找和她一樣的身障者,邀請他們加入她創辦的「雙福身障協會」;這個協會被人稱為「馬來西亞的伊甸」,形容她與劉俠的「伊甸」一脈相承。

雙福裡的每個故事真的要怨恨上帝是沒人可以苛責他們的,但怨懟、流淚並不會讓生命更美好,在那裡看到各種狀況,有些人互相比較覺得自己的狀況並不是最差的,但他們站了起來。說真的,我看到丹尼,那真的很悲慘,卻在這裡學習各種技能,他活出了生命的光亮,感動了許多人,也讓自己贏得美嬌娘,建立一個自己的家庭,現在甚至是協會的實際計負責人。

另外華聯市場裡那些小販們這樣多年來每周不間斷地提供協會成員的飲食,這樣長久付出的關懷和愛,在我心裡頭超越那種一次性大筆的捐款,他們說著這不可以斷…因為每個人每天可都要吃飯啊!


只要生命不斷前進,在陌生的路途上,前方永遠有微光亮起。

姐妹小旅行,鄂王社區

發現鄂王社區是某次來到宜蘭,從酒廠隨便亂走,想說來去看看楊士芳林園,竟然就看到個”鄂王社區”的牌子,而那小巷子看起來好乾淨,就想來去走走,然後就每條小巷亂亂走,發現這有趣的地方。
   
我們從另一頭走回來,走過梅津棧道,讓他們走連接社福大樓的空橋來到社福大樓。這大樓是由黃聲遠建築師團隊設計的作品,原址是屠宰場,現在卻是縣民連結河濱公園的假日好去處。
 
我從民宅的小巷子穿越,去看潘家古宅,當時社區最富有人家的住宅「潘宅」,往巷弄間走過可以發現”古井”,不過我們是後來從另一個巷子裡走過去才發現的。剛好在古井處時下雨,雖是太陽雨,但這裡剛好有座位也有屋簷,就小歇片刻躲這場太陽雨囉!

宜蘭市鄂王社區位於宜蘭河(舊稱西勢大溪)南岸,古時水路貨運從頭城烏石港駛至濁水溪,經東港、廍後轉宜蘭河至「閹空頭」處,可航入本社區之支流「西門溝」至西關廟,貨運船隻頻繁,為宜蘭市西門一帶重要的運輸航線。
 
鄂王社區的「西門溝」是早期宜蘭市水路貨運的重要運輸航線,不但是重要的商界市集區,同時廟宇環聚,也因此工匠眾多。在中山路上歷史悠久的昭應宮還可見當時西門匠師的手藝。但時代變遷,相關技藝也跟著埋沒,不過在鄂王社區民國九十二年成立後,藉由社區總體營造,開始凝聚社區力量。百米牆讓我們看到那曾經存在的各項技藝,替曾經存在的生活記錄下。
 
百米圍牆呈現的主題包括:
社區木榫地標--由藝術家陳世強、陳士鉅設計,社區藝師陳清耀(大木)、李弘仁(錫藝)、蔡榮興(木雕)、曾文章(車花)、黃清喜(油漆)、藍讚華(土水)等合作完成。
木刻社區地圖--蔡榮興(木雕)製作,並由社區各藝師提供作品裝置。
泥模工藝浮雕--曾文章(泥模)製作,各式木匠工具作為社區簡介。
社區歷史大事記--鄒啟銘(鐵工)製作,介紹社區歷史發展。
舊城陶磚壁畫--由藝術家陳世強、黃增添、郭讚典,社區藝師蔡奇男、曾文章等合作完成。
石刻百工圖「行行出狀元」--李圳金(石刻)、陳清耀(大木)等合作完成。
社區生活圖像--由藝術家林冬吟帶領社區媽媽的陶藝坊共同創作。
木製鴨母船--由李啟仁(小木)拜訪傳統鴨母船師父請教製作。
造型路牌--由李弘仁(錫藝)與黃增添合作。
彩繪宜蘭水文圖壁畫--邀請到已封筆二十載的重要畫師顏文伯,重拾畫筆,以傳統「燒畫磚」創作而成,非常難得。
 
走出巷口,看那木刻地圖,真的精密畫出這社區的樣貌,而且那些木雕真的好可愛。

當然還是要讓他們走一下楊士芳紀念林園,蘭陽第一位舉人「楊士芳」,而這裡有家芸堂人文咖啡,” 芸堂”其實就是楊士芳的字,只是今天還太早,不是在這裡用餐or喝咖啡的時間。

傳了簡訊給管家,說我們要回去了,可以準備check out了。 收拾行李,跟管家分享了這早上走的行程,他就說這根本就是給當地人的導覽啊!然後也跟她分享昨晚在振地餅鋪看到的盛況,我決定改一下一會的散步路線,得來去振地餅鋪買一下伴手禮。

 旅程雖到尾聲,但還沒結束喔!宜蘭還有很多可以散步的地方喔!

Monday, November 25, 2013

姐妹小旅行,宜蘭磚窯


吃過早餐後,帶他們沿著河濱散步去,然後我也要來尋找宜蘭磚窯。

「津梅磚窯」,又稱「目仔窯」,面積約五分地,是一座古式磚造十三目的連環傳統建築磚窯,也是全省唯一保存最完整的磚窯,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為縣定的百年古蹟之一。
 
在慶和橋上看到”尋找彩虹磚”,想想該會有指標等我們吧!過橋後就沿著上頭步道散步,然後忽然間我覺得沒有出口可以下到下面接一般道路耶!沒想到在我緊張之際,就有個路口可以銜接地面道路,而那條路也是我們該轉灣的地方。
 
繼續就是鄉村散步,金同春路右轉,轉入津梅路,好多村民看到我們六個外人在走路,倒也沒人開口詢問我要找誰,大概我太主動先跟每個人道早安,他們有點嚇到,就羞澁地點點頭,然後我們站在大煙囪前面,可是這一頭看不到磚窯,得再走上一小段,就會看到指標了。
 
宜蘭市北津、梅洲地區,由於泥土的土質是製磚的上選原料,自日治時代就成為宜蘭市「紅磚」的重要產地,全盛時期,宜蘭共有20餘座磚窯廠,而津梅地區就有9座,是宜蘭磚仔窯最密集的地區,直到民國七十年全部停廠。「津梅磚窯」是縣內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磚窯,停窯二十多年後,地方決定加以整修,社區發展協會並決議將津梅窯改名為宜蘭磚窯。

依結構與燒磚時火勢的運用方式,傳統磚窯可分為目窯與八卦窯;宜蘭磚窯屬目窯,共十三個孔目,每目一次可燒一萬磚,所有孔目同時燃燒的話,經廿五至廿八天,即可生產十三萬塊紅磚,這是光復前後宜蘭地區建築的主要材料。
 
津梅磚窯最大的特色,莫過於那支巨大的煙囪,高三十七公尺、底座直徑二點五公尺、頂端直徑一公尺,全部是以紅磚塊所砌成的結構,歷經多次不可抗力的地震、風災,迄今仍屹立不搖地站在原地,可說是眾古蹟中生命力最强的。
 
看完磚窯,再回到河的另一岸,將帶他們走過社福大樓,認識宜蘭鄂王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