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04, 2017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亞歷山大・馮・洪堡德用旅行與科學丈量世界,重新定義自然The Invention of Nature: The Adventures of Alexander von Humboldt, the Lost Hero of Science
作者: 安德列雅・沃爾芙 
原文作者:Andrea Wulf
譯者:陳義仁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16/09/05

語言:繁體中文

 從 丈量世界 認識洪堡德。只是知道了他跟高斯,好像給自己一個常識。然後旅行知道有洪堡德企鵝,氣象變遷的現在知道有洪堡德洋流,還有數以千計以他名字命名的動植物、地區…他到底是誰?終於有這樣一個機會好好來認識這個人,在2017年的開始。

 1799年,洪堡德帶著42件儀器,來到少有歐洲人踏足的地方。他進入雨林,冒險探尋亞馬遜河的源頭;他記錄葉子的形狀、溫度計的讀數與岩石的層次;他像品酒師一樣,品嚐不同河流的河水;他解剖電鰻、研究活火山的活動,更察覺殖民者削減森林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當他來到欽波拉索山頂,他曾觀察過的一切,開始產生了連結: 庫馬納的某種樹木讓他想起義大利的松樹; 安地斯山的苔蘚讓他想起德意志北部森林的某個物種; 在瑞士、拉普蘭和安地斯山區,同樣都可以看到高山植物。 一切似乎都以某種方式彼此相連,萬物似乎已融為一體。 

他走過24000哩路,幾乎等於繞了地球一圈, 帶回60000件植物標本,涵蓋6000物種,其中將近2000種是新物種。 這趟長達5年的旅程,改變他的生命與思維,讓他創造出許多科學發現的第一次,影響了達爾文、歌德、華茲華斯、柯立芝、梭羅、約翰.繆爾、瑞秋.卡森⋯⋯等人,形塑了如今我們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

 那樣的年代旅行真的很辛苦,不過他整個靈魂根本就是旅遊魂的人,但又是那樣追求知識的人。他們出一趟門這樣難,他一輩子夢想到印度卻一直沒能得到允許,卻也一輩子為了走一趟而準備著。他們充實著各種知識,將各種生命知識串聯起來,當然也會有知識分子的驕傲,但看他們一輩子追求知識的過程裡,看到接受各種可能的態度。但那個時代也真的是博物學家時代的結束,之後我們看起來走向專業化,卻感覺各自”自我感覺良好”,那種”宇宙”涵蓋各種生命知識的書籍,大概很難再出現了。 

他的生命真的是太精采了,而且他該也算是個長壽的人。

達爾文說,要不是洪堡德,他不會登上小獵犬號,也不會構思出《物種起源》。

──誰是亞歷山大.馮.洪堡德?

■他,是跨越學科藩籬的知識煉金術士:
在各種學門逐漸專精化的十八世紀,洪堡德以靈敏的頭腦、驚人的速度,深入探索各個學科:物理學、語言學、考古學、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地質學⋯⋯
融合不同學科而培養出來的整體觀,成為他的特色,讓他擁有與眾不同的願景。

■他,發現無數新物種,更有將近300種植物、超過100種動物以他命名:在人們仍堅信世界為人們而創造的年代,他發明各種丈量世界的方法,創造出許多科學發現的「第一次」:
──發明等溫線,繪製第一幅全球等溫線圖;
──發現地磁赤道,首創「磁暴」一詞;
──首先提出地球的植被帶與氣候帶的概念;
──率先透過圖解方式來研究洋流;
──首度提出森林能增加大氣溼度、有助水土保持。
這些創見,讓洪堡德成為地理學奠基者,為近代氣象學、地球物理學、海洋學帶來劃時代的影響。

■他,首創自然是「生命之網」的概念,促成現代環保生態觀念的興起:洪堡德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體,強調自然與人類文化的相互影響,並且在近200年前就提出警告:「人類造成的禍害……擾亂了大自然的秩序」。
這些洞見,影響許多生態學家、環保人士及自然寫作者:
──梭羅藉由洪堡德的著作,解決如何身兼詩人和博物學者的兩難。
──喬治.馬許說,洪堡德「最能宣揚自然」,因為他將世界理解為人類和自然交互作用。
──約翰.繆爾說,「我非常渴望成為洪堡德那樣的人」。
──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立基於洪堡德有關「互連性」的概念。
──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著名的蓋婭理論,也與洪堡德的見解相似。
  
■他,豐富了十九世紀動人的心靈史:洪堡德結合自然與藝術、事實與想像的思考方式,啟發無數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
──達爾文說,洪堡德的敘述是「詩歌和科學的罕見結合」。
──夏多布里昂認為,「你會相信自己正與他一同乘風破浪,和他一起迷失在森林深處」。
──儒勒.凡爾納在寫作《超凡旅程》系列時,從洪堡德的敘述取材。
──愛默生、華茲華斯、柯立芝等人都受洪堡德的自然觀影響。


■在博物學回歸的二十一世紀,重新認識洪堡德,找出人與自然的新平衡:洪堡德關於自然的看法就像經過滲透作用般進入了人們的意識,但這些想法背後的發明者反而消失了。他雖然仍形塑著我們的思維,但在學界以外幾乎已被人遺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