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隱身於新城鄉巷弄之間的天主堂。我人到新城,也找到博愛路,想說該是很簡單了,結果博愛路騎三遍,想說那轉進去”新城公園”看看吧!終於看到了牌樓了。終於找到這次旅行的最重要的目標。
外型類似諾亞方舟,特別的是它的前身為日治時期的新城神社,想起了伊斯坦堡蘇菲亞教堂融合了基督教和回教文話,這裡也包含兩種不同信仰的建築,因著歷史的演變與神父的智慧,進而相融相生。
到了新城公園,看到牌樓後(原為神社的第一鳥居),向左轉直走到底,就會看到神社的第二鳥居,上頭寫著「天主教會」,從鳥居望向參拜道,兩旁花木扶疏,清淨幽雅,參道旁佇立紅色石燈籠。
船型教堂的前方,樹藤佈滿牆面,綠意盎然,石燈籠各立於左右兩邊,上方十字架依稀可見。再往前走,來到神社遺址的第三座鳥居,除了石燈籠外,鳥居兩旁還保留著狛犬,在神社門口或拜殿前面的一對獸類像,作用為守護和避邪。
到了新城公園,看到牌樓後(原為神社的第一鳥居),向左轉直走到底,就會看到神社的第二鳥居,上頭寫著「天主教會」,從鳥居望向參拜道,兩旁花木扶疏,清淨幽雅,參道旁佇立紅色石燈籠。
船型教堂的前方,樹藤佈滿牆面,綠意盎然,石燈籠各立於左右兩邊,上方十字架依稀可見。再往前走,來到神社遺址的第三座鳥居,除了石燈籠外,鳥居兩旁還保留著狛犬,在神社門口或拜殿前面的一對獸類像,作用為守護和避邪。
穿過鳥居,走到盡頭,原本的神社本座,已改為聖母亭,亭前供著一尊聖母像,幾棵老松高聳入天,這該是補我這次沒時間去松園欣賞那些老松樹的遺憾的。
新城天主堂於1956年在神社原址興建,整體建築造型的美感,堪稱東部之最,船型教堂兩側的長窗,鑲以彩繪玻璃,整齊成排,洗石子牆面爬滿藤蔓;教堂內陳設潔淨簡單,卻莊嚴神聖,後方右處有個聖洗池,原為洗淨雙手及身心的手洗石,如今被置放在教堂內,成為教徒眼中的聖水,左方則有小小的告解區。
因為歷史讓兩個不同信仰的建築結合在一起,來到這裡,您可以看到日式神社中的鳥居、石燈籠,與天主堂的十字架、聖母像共存共榮,散發一股安定祥和的靜謐力量。
新城天主堂於1956年在神社原址興建,整體建築造型的美感,堪稱東部之最,船型教堂兩側的長窗,鑲以彩繪玻璃,整齊成排,洗石子牆面爬滿藤蔓;教堂內陳設潔淨簡單,卻莊嚴神聖,後方右處有個聖洗池,原為洗淨雙手及身心的手洗石,如今被置放在教堂內,成為教徒眼中的聖水,左方則有小小的告解區。
因為歷史讓兩個不同信仰的建築結合在一起,來到這裡,您可以看到日式神社中的鳥居、石燈籠,與天主堂的十字架、聖母像共存共榮,散發一股安定祥和的靜謐力量。
回頭看看這裡的歷史。日人占領台灣後,因為立霧溪、木瓜溪流域一帶蘊含豐富林礦資源,而頻頻攏絡漢人通事和太魯閣人,但1896年底,駐守新城的日軍欺辱玻士林社的少女,引起太魯閣社憤慨,因此奇襲日本警備隊,擊斃13名日軍,史稱「新城事件」,並埋下1914年「太魯閣戰役」的導火線。日本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遂於事件發生的地點,建造簡易紀念碑,以悼念死去的將官士兵,1937年更在原地以水泥材質重新建造神社。
台灣光復之後,神社遭到破護,日漸荒蕪,天主教會購得該地,改建為天主堂,雖經幾度增建,但日治時代神社的地基、石燈、鳥居等建築遺蹟,在神父們的維護下,保存完好,尤為珍貴的是「新城事件紀念石」仍保留在庭園中。
台灣光復之後,神社遭到破護,日漸荒蕪,天主教會購得該地,改建為天主堂,雖經幾度增建,但日治時代神社的地基、石燈、鳥居等建築遺蹟,在神父們的維護下,保存完好,尤為珍貴的是「新城事件紀念石」仍保留在庭園中。
佳興冰果室因為博愛路走了好幾趟就想說那停下來買杯檸檬汁解解熱吧!但回程途中試了後,就真的是很一般的檸檬汁,沒感覺到特殊之處,也沒有明新的檸檬清新香味。我應該不會特別為了它去新城。
找到了天主堂很是高興,也就決定回花蓮,畢竟我沒買到車票,那還是搭12:53從花蓮開的區間車,至少覺得不會擠到不行吧!雖然一切只是自己想像,但還是慶幸自己搭這一班車,否則那些對號快我想更是可怕的景像。
找到了天主堂很是高興,也就決定回花蓮,畢竟我沒買到車票,那還是搭12:53從花蓮開的區間車,至少覺得不會擠到不行吧!雖然一切只是自己想像,但還是慶幸自己搭這一班車,否則那些對號快我想更是可怕的景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