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08, 2021

謊言之瓶


 謊言之瓶:學名藥奇蹟背後,全球製藥產業鏈興起的內幕、利益與真相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

作者: 凱瑟琳.埃班  

原文作者: Katherine Eban

譯者: 高子梅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1/05/29

語言:繁體中文

撼動21世紀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學名藥造假風波

但說真的,這種風波,讀起來真的很悲傷,真得是很殘忍的行為,而且為了自己的利益全然不將人的生命當作生命,這樣的行為真的令人髮指,而FDA的顢頇,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說官僚這樣的體制了。

當然我也可以理解那種迫切需要便宜藥品供應、免得造成藥品斷線,但藥品的意義不就是要保護人的生命?而許多的藥品卻是慢慢奪去人們的生命,這樣的狀況再便宜是有意義的嗎?那些藥品根本免費提供都是罪惡的事情,更何況他們藥商還從中獲得暴利,只是被當作詐欺起訴?這樣弭滅良心、只為了獲利實際上卻是殺人的行為,真的是太太太超過了啊!

現在全球的藥品市場供應,學名藥已占了百分之九十。學名藥為原廠藥專利到期之後,活性成分及藥效與原廠藥相同的藥品。少了原廠藥的研發時間及製作成本,學名藥理應具備藥效相同卻更便宜的優勢,用以服務更多病患。而且我想那也是1984年美國哈奇─韋克斯曼(Hatch and Waxman)法案通過希望帶來的效應。但法規實施初期之缺失也使極少數藥廠鋌而走險,換取暴利。

藥物安全深深影響著每一個病患的健康。當學名藥已普遍用來治療青春痘、膽固醇、憂鬱症、心臟病等大大小小的疾病,而我們的醫生與藥劑師也一再保證藥效相同且價格更便宜,我們又該如何防範從藥局拿來的藥,竟有可能導致疾病的惡化,甚至還有可能要了我們的命?

本書揭露21世紀一樁牽動全球用藥安全的藥廠醜聞。迪奈許.塔庫爾(Dinesh Thakur),一位受學名藥前景所吸引,從原藥廠轉職至印度最大學名藥廠蘭伯西就職的工程師。原以為前途似錦,不料面對的卻是整間公司都在詐欺的企業文化。這間曾經成功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十幾項學名藥生產核准,並在十一個國家設有工廠、產品銷售遍布一百二十五個國家的藥廠,竟長年偽造藥物成分與數據,還讓藥物得以成功上市、牟取暴利。為堅守用藥安全這條底線,塔庫爾只能冒著自身與家人的生命安危,槓上這間跨國企業,最後還試圖將印度政府一狀告上法庭。

這樁騙局也進一步披露製藥產業的世界地圖,原來是由各國監管不利的監督單位、瞞天過海的印度及中國藥廠,還有一顆顆沒有成效、甚至還會致死的藥物所組成。製藥產業的全球化,將中國及印度的藥廠,與日本、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聯繫在一起,並代表著公共衛生的終極試金石:負擔得起的藥品竟會帶來抗藥性、藥效不彰與預料之外的副作用,而這一切可能都與製藥產業移至海外生產相關。

面對這許多我們看不到摸不到的製造過程,關於用藥安全,自己該對自己的身體有更多保護裝置。對於藥物的來源需要有更多的了解,若藥物改變主動詢問醫生、藥師,另外身體有不同的反應也得認真面對。你多在乎你自己,就有比較大的可能不會被這些藥物蒙騙。我們不能期待所有人類都有"良心",但總是得學習著好好照顧自己,而不是把照顧自己的責任”寄託”他人。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