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9, 2018

只有大海知道 Long Time no Sea

蘭嶼,比起沖繩可能更難以到達的台灣島嶼,該也是台灣旅遊裡最難掌控的地方,『關島』的機率是最高的。猶記得一個朋友的大學畢業旅行第一站就是蘭嶼,然後就七天都在蘭嶼,卻是哪裡也沒去,7天關在民宿裡,甚至後來也沒什麼東西可以吃。雖然說是20多年前的事情,其實這些年還是改變不算太大。但觀光客都如此,可以想見當地居民的困境更大。我們都還可以離開,她們離開了,就有一種失根的感覺。

大海總是這個島嶼不能缺少的元素,球鞋表達的是ㄧ種經濟困頓,這些是我們已經認知道的蘭嶼。對於這一片我們了解不夠多的小島,ㄧ不小心就會淪為漢人自己的浪漫想像OR是ㄧ種無聊地憐憫。

故事其實沒有很突出,但導演也沒有那樣的漢人自我中心主義,她試圖理解點出這小島的問題,當然生命也很難有個固定答案,也沒有想要創造出個美麗的結局來麻痺這些問題。對我們這些外人VS蘭嶼人,都得在面對這些變化中去思考可以怎麼做,也許才是對這島與更好的選擇?

故事也許不是那樣的突出,但面對她們的生活的困境,小孩子沒有父母在身邊,無論有沒有經濟上的困難,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那份渴望愛的需求沒有辦法被滿足。故事的主角是自小由祖母養育長大的男孩馬那衛,總盼望長期在台灣謀生的缺席父親,有天能回到蘭嶼、陪伴他的成長。而另一個主角是來自高雄的年輕老師,兩人相遇在老師抵達蘭嶼的第一天。

當然兩人衝突從開學就開始,卻也在互相了解中珍惜這樣的交錯。原住民舞蹈比賽,大人想要藉著記功嘉獎有機會調回台灣,小朋友希望有機會可以到台灣跟父親見面,看起來大家都為了夢想奮力一戰,但在集訓過程中,老師卻發現,孩子們對代表達悟文化的內涵其實沒有那麼認識,對於丁字褲顯然排斥,不願穿著它上台表演。

老師跟孩子如何從文化中找回驕傲與勇氣,願意穿上丁字褲登台演出?而當他們踏上台灣,仲勛和馬那衛原先的夢想,也開始有了轉變。

該片以一個思念父親的男孩故事展開,不僅帶出達悟族文化與現今的融合及衝擊,更側寫了日趨嚴重的隔代教養問題。最珍貴的是,全片並不以「台灣觀點」來訴說,而是真心誠意呈現他們的所思所想。導演崔永徽透過長期觀察、田野採集的真實故事,費時六年才完成劇本,為了保有真實感,他甚至不讓演員來演,而是聘請老師到蘭嶼教授表演,以激出當地民眾的「表演魂」,自己登上大銀幕講出自己的故事。

以第一場跳水幫忙撿墨鏡為開始,而以跳下愛河為終,呼應了海報上那小小一段文字『風在、海在,只有你不在』。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