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我的名字叫紅


當初因為計畫到土耳其旅行,所以在看到土耳其作家Orhan Pamuk的書,我想我該是可以從閱讀中對土耳其這個國家多一些概念吧!但在出門前連續兩次出差,只讀了3-40頁而已,所以他就成為我土耳其旅行時行李之ㄧ。

本書的故事主軸是一件謀殺案,時代的背景是發生在16世紀末(1590)的伊斯坦堡。替皇室製作手抄繪本的細密畫家當中的一員(鍍金師「高雅」)被人謀殺後拋入廢井中。雖然這只是一件尋常的謀殺案,然而由此開始,隨著謀殺案一步一步的水落石出,作者奧罕.帕慕克所想要表達傳述的,也逐漸的漸漸呼之欲出。

剛開始閱讀,真的很困難,也許是敘述方法的與眾不同、文化的不了解,進度一直推進不了,後來我們有幾段長途巴士,大家都睡著了,真正安靜下來看書,那種閱讀的樂趣就出來了,也發現它吸引人的地方,很想將故事趕緊看完。

作者讓所有的登場人物都以自述的方式來陳述整個故事,並且是以一種環環相扣、維持連貫性的敘事手法來建構,我想,帕慕克一方面是要抹除一般讀者以某人為故事發展重心的假想(每個登場人物都可以輪流當「我」),透過這樣的手法來與本書所想討論的主題-伊斯蘭的繪畫與宗教文化-互相連結。真的是很特殊的處理手法,加上他的文字能力又非常的好,不純然的小說娛樂意涵。

16世紀末葉的伊斯坦堡顯然是一個充滿衝突與矛盾的交會點。身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她很應該是一個回教的精神堡壘,然而與此同時,它卻受到來自西方威尼斯文藝復興運動一波又一波的文化衝擊,而這樣的衝擊,顯然的不僅僅出現在有形的生活上(例如:咖啡館),也逐漸影響到伊斯蘭的繪畫藝術,乃至於宗教信仰。

因此透過不突顯主角的敘述手法,或許帕慕克想要表達的是:在伊斯蘭的世界當中,所有的人與事物都是阿拉真主的創造物,人,不論是誰,都不能成為世界的中心,就好像以個人為畫布中心的肖像畫是不被允許的那般。

嚴格說來,在台灣成長的人們對於伊斯蘭及其文化是很陌生的,去土耳其旅行當初只是想去感受曾經有的繁華,對於他們現在的社會文化一點都不熟悉,甚至我還有一次跟我們的導遊說到我認知他們跟阿拉伯世界的相似,但其實語言與文化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時空與思維的距離使我們對於穆斯林社會永遠只是道聽塗說,而這本書的出現,就算不能讓我們因此了解伊斯蘭,至少可以在故事之外,讓我們可以對伊斯蘭文明有一些更清楚的認識。而對於書中談到的細密畫,我因為不清楚他的英文是什麼,我可能先查完後,以後有機會再來請教我們的土耳其導遊,可以更加了解土耳其文化呢!

4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這本書我有聽說過
但還沒拜讀
改天找來看看

謝謝分享 ^^

Ruth said...

雖然不是那樣容易讀
不過算是很棒的書

Anonymous said...

這本書我有看,但不是很喜歡,總覺得太亂了,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

Ruth said...

TO:Anne
不過對我而言書裡總會有不懂的東西在
能藉由一本書認識 看這書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