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06, 2015

成為黃種人:一部東亞人由白變黃的歷史

成為黃種人:一部東亞人由白變黃的歷史
Becoming Yellow: A Short History of Racial Thinking
作者: 奇邁可 
原文作者:Michael Keevak
譯者:吳緯疆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5/04/01
語言:繁體中文

好像從我的腦袋資料庫有放東西以來,我該就一直是被稱之為『黃種人』,雖然我其實也沒感覺自己皮膚特別黃,甚至小時候到處趴趴走,更多時候是類棕色吧!但所有的都說我是黃種人,那就黃種人吧!原來這還有歷史的啊!且看作者道來吧!


為什麼中國人接受成為「黃種人」,日本人卻始終抗拒?而更大的問題是:東亞人真的是「黃色」的嗎?

原來,我們的「黃皮膚」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始於西方科學的建構,又被自身文化所認同的結果。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當年唱著《龍的傳人》,而我們也被教育認知自身的「黃種人」屬性,並認同自身的「黃皮膚」,雖然入境其他國家沒有寫過皮膚這一欄,不然我想我該也很自然地就寫下黃色吧。

不過,就著作者的脈絡,我們從來就不是「黃色」巨龍的傳人。至少,中國古代文獻並沒有「黃種人」的記載,也沒有種族學上的膚色概念,反而,中國人區分自己和外國人(胡人)的標準是毛髮和眼睛(所以填寫表格有頭髮+眼睛的顏色,沒有皮膚顏色這一欄位)。甚至,在前近代的西方文獻與遊記中,中國人與日本人還被西方人形容是「白皮膚」,用以描述中國與日本國家富足、文化昌盛、願意與西方貿易且接受西方基督教義並成為教徒。

但到了十八世紀時,「白種人」卻已是屬於西方人的專有名詞,而東亞人也逐漸染黃。對此,學者奇邁可深入探究了,在西方人的描繪之中,東亞人究竟是從何時開始變「黃」?又是經由哪些科學理論,東亞人成為了「黃種人」?

原來,十八世紀的自然學家卡爾.林奈與十九世紀的科學家和人類學家,藉由種種科學探測,逐步建立起將不同人種以顏色區分的標準,當東亞人被西方人歸類於「蒙古人種」時,同時也成為了「黃種人」。這一種族思維,也日漸成為東亞人——尤其是中國人——的一種身分認同。更在二十世紀初,出現「黃禍」一詞,暗示東亞人即將對西方產生威脅。

一切都是近代西方科學的把戲!時至今日,儘管種族思維已不再是主流,在西方的學術著作與公眾媒體上,也已很難再找到「蒙古人種」、「黃種人」等人種區分,但這樣的種族意識,在當代東亞地區卻還仍未消逝!

《成為黃種人》實是解構種族思維的一部極為有趣、卻又無比沉重的歷史。原來,東亞人從來就不是「黃種人」!

雖然我並不在意被稱為「黃種人」,也不覺得白種人就比較優秀,黑人就比較劣等…總覺得人之稱之為人,雖然不能全然平等,但那眼光不該因為膚色深淺就有所不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