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04, 2014

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

風土餐桌小旅行:12個小地方的飲食人類學筆記
作者: 洪震宇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4/09/01
語言:繁體中文


*透過旅行與飲食,爬梳台灣族群遷移與融合的有趣故事書
*
十二個小地方的食物風土之旅
*
十二篇餐桌上的人類學筆記
~
深入12個山巔水湄的小地方.解開12張田野餐桌的鄉愁密碼~

但我必須說這絕對不是本旅遊書,雖然這本書就這樣從東到南,由南轉北;從山巔到水湄,由海岸到平野;從閩南到客家,由原民到外省,這樣走遍全島,尋找這島嶼裡蘊含著的生活內涵,每個小鄉小鎮都有屬於自己的風土餐桌,每道餐桌上的食物,都隱藏著台灣多元族群在島內遷徙的線索。但我想真的是副標題裡的人類學筆記,藉由飲食的記錄,尋找餐桌上代表的文化故事。

透過旅人以舌胃實地的田野踏查,了解百年來,台灣人為了生活生計,島內行旅的故事。

藉著小地方的生活體驗,感受人情的美好,以及族群的歷史文化與產業的變遷。

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找回島嶼的真滋味。

豐濱,這裡每個阿美族的孩子小時候都有一把漁鎗,可以潛水射魚,為自己準備三餐……而我第一次到豐濱是大學時期,跟一群阿美族的朋友鬼混,第一次看到他們就是這樣簡單的配備,一個潛水鏡,就這樣在海邊玩累了、玩餓了,他們就下海抓龍蝦,那就是我們的晚餐。我們這些西部人覺得那真是超豪華的晚餐啊!但他們來說就是來自大自然的食物,這一切就是『在地』,卻不豪取強奪。那是我那一年學習的。

美濃,除了琳瑯滿目各式各樣的粄,除了吃野吃粗吃雜,美濃客家人還吃什麼呢?鍾理和家族餐桌的客家「大封」,便層層封鎖住客家族群漂泊遷徙的曲折滋味……回憶第一次到美濃,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得開車經過龍崎,沒有高速公路的年代,覺得美濃在那好遙遠的地方啊!兩個小女生開著車來到這全然陌生的鄉鎮,這樣走走看看,卻是吃到一直記憶裡最好吃的板條,後來我重返美濃多少次,吃過多少大家說的美食,但那路邊不知名的板條卻是我一直對美濃的記憶。

那瑪夏,這裡的卡那卡那富族是僅剩不到五百人的台灣第十六族,他們很重視食物的料理,除了吃野菜、吃肉,更喜愛河鮮,用烤蒸煮、加鹽與薑,呈現食物原味。春天時,他們還會撈起溪中的青苔,煮成蛋花湯……因為319活動,讓我開車尋找三民鄉,才知道有個那瑪夏,三民已經不在了。而透過作者的研究觀察,認識許多原住民的不同,我們總很敷淺地覺得那看起來都一樣啊!但一些些生活細節的不同,代表著一個不同的文化。難道只因為歐美人看我們都很像,我們就可以當韓國人、日本人、中國人?

甲仙,有兩種很古早味的糯米飯,無油無肉無其他調味料,卻有食材原味的清香,可以看出小林平埔族的簡樸風格……看到這文字好想好想有機會嘗嘗。說說我跟小林村的第一次接觸,是因為尋找那瑪夏,就一路經過另一邊不太熟悉的甲仙,才覺得我又看到另外一片悠靜方土,卻在不久之後八八水災,一場百年大水,淹沒我初熟識的土地。

六龜,運用製作荖濃特產「大滿酒」剩下的酒糟,做成酒糟煎蛋,就是讓荖濃平埔阿媽暖心又暖胃的冬日早餐……這地方對我好像就是去泡溫泉的地方,途中記得會去吃愛玉,卻好像沒有真正停留去感受這地方的人文、特殊人情。

這本書提供了另一種旅行台灣的方式,但我想這是一種得更『進入』的方式,以各地鄉鎮的風土餐桌為起點,開啟一條透過食物,認識台灣的新角度。

故事,就從餐桌開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