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14, 2012

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

我也不知道當初上映時為什麼我就是錯過了,該因為南極之旅出門前,我也沒時間去看電影了,不過就一直記得這電影,況且它上映時台灣的總統大選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好像也有點呼應這個主題。後來光點影展時也很想找個場次來看這電影,卻一直選不到合適的場次就又再度錯過。這次是在飛杜拜途中的飛機上看的影片,在A380中欣賞這影片,而且還有中文字幕,不用看的一知半解。

電影改編自博威廉曼百老匯舞台劇《法拉格北站》,不過喬治克隆尼堅持將片名改成《The Ides of March》,指的是3月15日。在歷史上,這天是尤利烏斯•凱撒的遇刺日。在莎士比亞的劇作《尤利烏斯•凱撒》中,一個預言者告訴凱撒,要“當心三月十五日”。所以 《The Ides of March》的片名暗喻著某種爭執上的陰謀和詭計。

 當然政治就是權謀,年紀愈大的我愈來愈不相信政客的語言,當然我也不會如劇中主角史蒂芬曾經這樣相信,”好的候選人可以帶來更好的世界”,閱讀世界各地的歷史、新聞,就知道一切都是權力慾望,那種所謂的理想,都是有條件性的。是一種小小的悲傷,卻也說明了這就是人生啊! 以前我們會將那些候選人有點神化,該說是整個中國歷史走來,在上位者就是高不可攀,畢竟那是要砍頭的呢!所以即使走進所謂的民主社會,即使我們說著那些人是人民的公僕,但還是對那些『當官者』維維諾諾,不會太批判,也忘記了他們也就是個凡人。

電影裡那位一直維持高理想形象的候選人莫里斯,在Molly死亡後,將他拉向凡夫俗子的層級。是啊!當事不關己,總是可以滿口理想正義,我們可以看到他堅持不跟那議員政治交換,只因為他覺得全然不適任。只是當事件可能危及自身利益、名譽、或是生命時,人性中的怯懦天就是會讓人自然而然地選擇隱瞞真相、逃避責任。再某個點上,我們看到了一個還算優質的政客,他還是個有堅持的人,有自己的主張存在,但他卻是一個害怕失去名譽而可以抹煞良心的混蛋。這也是人性,選民得去理解這樣的人性,不要對你支持的候選人有太多幻想,也許你也更容易去判斷你要選擇的人。

 另一邊的史蒂芬,原本是那樣深信自己的行事作風是「為了自己所相信的而戰」,只是在面對連串變故後,他卻也是一步步走向以謀取「自我利益」為唯一行事準則。哪曾經他有點不恥,卻成為他的準則。只是,飛黃騰達的他本該意氣風發,然而他卻漸漸失落了什麼?原本單純相信的年輕人早已經不再了。之後的就是一般的選戰操盤、政治酬庸等等戲碼,跟著大夥玩著一樣的政治遊戲。原本他代表的是某種良心與熱情,是一種可以做片面妥協但仍有一定理想的代表,也是唯一全盤知道真相的人。但我們看到了他用Molly的死亡消息當做護身符,給自己進階的工具。他思索了,好像就是個兩害相權取其輕。公布真相除了讓相對之下比較有理想性的莫里斯落選之外,沒有任何用處。這也是人性,我們可以指責別人說他失落了理想,但面對這整個世界的運作,這個大機制有太多我們沒辦法掌控的東西,世界的醜惡與黑暗便已將他吞噬,看到了他那漠然和絕望。

 這部電影逼著我們正視世界的運作,有許多的醜惡、骯髒與虛偽、謊言,而我們也得去思考候選人談論的政見,有許多是現實妥協的產物,他們希望我們可以受這些言語蠱動,投下選票,但這一切絕對不是你看到的那樣美好,面對現實殘酷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