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謝旺霖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07/10
語言:繁體中文
這跟轉山全然不同的閱讀經驗。『轉山』,那是年輕時一種想睜眼看世界,一種有無限可能的流浪。『走河』看到一個有無限可能的人生卻似乎一直茫然於自己這一路的選擇?做什麼都可以,卻也總過不了自己那一關,去理解自己到底自己是誰的流浪。只是閱讀這樣的流浪變得更揪心,會感概人生這一條路怎麼這樣不簡單啊!
面對他不斷地自我對話,自我剖析,殘酷地批評著自己,我懂那種拉扯,即使到今天我仍然是在現實生活中和自我的內心深處拉扯著。我知道那種辛苦,所以在閲讀中特別不捨。曾經我以為自己若更不適應這樣的「社會標準、要求」,也許我早個十年脫離這個軌道,多一些時間認識自己。就好像這一條路一直到大學畢業都不辛苦,雖然有些小叛逆,但也一路應付自如,卻在大學畢業才開始聽到自己內心的聲音,才開始在「正常」vs「脫軌」中來回擺盪。但時間仍然繼續在走,好多時間你都擔心自己是否再也爬不起來?但又不甘心就這樣走下去。平凡如我就這樣經歷多少百轉千折。作者是個更有天份的人,有許多的關愛眼光,而且他也一路走得不錯也認真,卻是更加擺盪,也不是那樣肯定自己選的就是「正確」的,面對父親的質疑or關愛,連自己都不肯定,又如何說得清楚明白?收到退學通知單那天,父親斥責我:「都三十好幾了,又半途而廢,一事無成。你無路用啦⋯⋯乾脆去當乞丐算了。」
許多的自我懷疑卻又執著也不斷在旅途中拉扯著。到底人生在執著什麼?生命這一條路到底要修習什麼樣的功課?我也仍在持續學習著。
我揹著背包,帶著經書起身了,沿著河水往下走,踩著自己的影子。路過沿岸的野花,蘆葦,與屍體。為了一條或來或去的河流。為了看見,為了記憶。為了體會那些原本不懂的,也為了那些看不見的——或將把我的眼睛,重新打開。
遲至現在,我才終於比較明確知道,為甚麼一去再去印度,「走河」的理由,且到底走了多久多遠,那也絕非幾次在印度,行腳上千百公里的路,所能輕易答覆。
原來,曾經那一連串不明所以的步履,正是為了帶領我渡過這些漫漫寫作的長日。倘若沒有走過那些歷程,我後來的生活必然大為不同(或不會一而再地走出學院),寫作的生涯也很可能早早就夭折收場了。
這不是一本可以按圖索驥的書,也不是冒險犯難的作品,更沒有企圖描繪那龐大複雜高深的印度。
其中雖不乏些片段,偏見,與陋聞,有的似乎過分聚焦在某些細小的「微物」上,如口水,如蟑螂,如螻蟻,但彷彿又不僅僅甘於那些表象;而有的人事,雖發生在那遙遠的國度,卻好像也可以生發在其他地方,或者就是我久居的島嶼。
也許,這祇是我個人一時的錯覺與誤讀吧。又或者,它們正隱隱提醒著,我在自己的小島上,已停泊地太久了,該是啟航去流浪的時候,令我竟又開始興起流浪印度的念頭。--謝旺霖